日照环境噪声声效等级最低,一线城市财政税
发布机构:中国投资协会创新投融资专业委员会、环球杂志、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标准排名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报告(四)(七)噪声污染防治成为城市治理重点《年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显示,年全国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昼间总点次达标率为92.4%,夜间总点次达标率为74.4%;昼间区域声环境质量等效声级平均值为54.3分贝,昼间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为66.8分贝。此外,年全国“环保举报联网管理平台”共接到公众举报53万余件,其中噪声扰民问题20.24万件,占全部举报的38.1%,排在第2位,仅次于大气污染。年,全国共发布份有关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规章和文件,有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个县级城市开展并完成了声环境功能区划分调整工作。为此,各地方政府开展了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绿色护考”行动等工作,针对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和交通运输噪声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为改善声环境质量提供了保障。标准排名研究发现,日照的环境噪声声效等级仅为51分贝,在标准排名监测的个城市中是最安静的城市;舟山、淮南和临沂并列第2,均为51.5分贝;排名第3的是盐城,为51.8分贝。环境噪声声效等级小于53的城市还有沧州(51.9分贝)、重庆(52分贝)、忻州(52分贝)、衢州(52.3分贝)、资阳(52.4分贝)、安庆(52.4分贝)、长治(52.7分贝)、咸宁(52.7分贝)、南充(52.9分贝)和张家口(52.9分贝)。个城市之间的环境噪声声效等级相差较小,其中有99个城市的环境噪声声效等级为51~60分贝。从正态分布测算的模型来看,环境噪声声效等级在54.12~55.15分贝之间的城市数量最多,为28个;在55.15~56.18分贝之间的城市数量位列第2,为18个。从区域分布看,江苏、重庆建设施工噪声问题较为严重,分别占全国同类型举报的26.0%和22.2%;河南、河北、山东工业噪声问题相对突出;广东、福建、广西、江苏社会生活/娱乐噪声较突出。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年,全国共发布份有关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规章和文件,有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个县级城市开展并完成了声环境功能区划分调整工作。目前,各地继续加强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对噪声法中规定的四类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运输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正积极采取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在上海、沈阳、重庆、佛山等城市,多家噪声超标企业被查处并被要求按期完成噪声治理;深圳、武汉、太原、长治、吕梁、南昌、上饶、长沙、张家界等城市均要求在建施工工地安装噪声自动监测系统,加强监管。(八)医疗卫生及教育体系有待完善卫生和教育都事关民生大计,标准排名选取卫生和教育作为衡量绿色城市的指标,并通过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每万人拥有公厕数量和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口数量指标来综合分析。1.城市人口/执业(助理)医师。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具有明显的刚性消费特征。年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发展最大的“黑天鹅”事件,医疗健康行业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发挥了其他行业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新冠肺炎疫情也给医疗卫生行业带来巨大挑战,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居民对医疗物资、数字医疗的需求爆发式增长,各界对整体医疗资源匮乏产生担忧。因此,卫生医疗资源持续增长、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尤为重要。故标准排名将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作为衡量城市绿色发展的一个关键指标。标准排名监测数据显示,年,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排名位于前3的城市分别为拉萨(人/医师)、太原(人/医师)和雅安(人/医师),相当于每个医师要服务多人。进入人口/执业(助理)医师前10的城市还有北京(人/医师)、杭州(人/医师)、乌鲁木齐(人/医师)、昆明(人/医师)、银川(人/医师)、郑州(人/医师)和济南(人/医师)。根据正态分布模型测算,在人/医师~人/医师之间分布的城市数量最多,为40个;在人/医师~人/医师之间分布的城市数量居于第2,为36个;在人/医师~人/医师之间分布的城市数量排名第3,为21个。上述3个区间的城市数量在监测的个城市中占比为57.4%。而驻马店、眉山、亳州和达州则超过人/医师,达州更是高达人/医师,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相对不足。可以预见,经此一疫,国家和民众将加大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同时人们对健康的投入将日益增大,诊疗服务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同时,人口增长、寿命延长以及收入水平改善都会推动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增长。2.每万人拥有公厕数量。城市公厕是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功能和城市文化的窗口之一,同时也是公众生活便利性和质量的体现指标之一。因此,标准排名引入每万人拥有公厕数量作为衡量城市绿色指数的一个指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数据显示,年呼和浩特公厕数量达每万人8.11座,位列首位;包头以每万人5.84座的公厕数量排在第2;拉萨以每万人4.97座紧随其后。每万人拥有公厕数量大于2座的城市还有昆明、厦门、西安、无锡、阳泉、鄂州、上海、深圳、北京、常州、西宁、长春、乌鲁木齐、莱芜、东莞和连云港。数据显示,每万人拥有公厕数量在0~0.89座的城市数量最多,达个;0.89~1.70座的城市数量排第2,为42个。上述两个区间的城市在个城市中占比达86.39%。整体来看,城市万人拥有公厕数量普遍较低。随着文明城市、旅游城市、绿色城市、花园城市等创建,希望未来在城市建设中公厕的数量、质量、便利性和环保性都能得到提升。3.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口数量。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一个城市的人口受教育水平通常反映且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未来发展潜力。不少城市都在努力提高自己的人力资源吸引力和竞争力,以期带动经济发展。因此,标准排名引用每十万人拥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口数量这一指标,作为衡量城市卫生和教育系数的关键指标。数据显示,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口数量最多的城市是北京,每10万人高达人,居首位;南京排第2,每10万人占人;武汉市以每10万人占人排第3。其他进入每10万人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口数量前10的城市还有乌鲁木齐(人)、太原(人)、西安(人)、上海(52人)、兰州(94人)、呼和浩特(人)和沈阳(91人)。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乌鲁木齐、太原、呼和浩特、兰州、沈阳等城市代管农村人口较少(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将代管县市及农村人口包括在内作为整体统计),在技术层面超过上海、西安等传统教研中心城市,以及具有经济发展优势的深圳、珠海、厦门等经济特区。正态分布模型显示,每10万人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口数量在~人之间分布的城市数量最多,为71个;在~人之间分布的城市数量居于第二,为37个。可以看出,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城市大都是省会城市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教育呈现东西发展不平衡、城乡不平衡以及区域不平衡。可以预见,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未来城市受教育人口数量会持续上涨。(九)东西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情况不论是对国家还是对城市的绿色发展来说都至关重要。因此,标准排名引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衡量城市经济发展系数的两个指标。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经最终核实,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下称GDP)为亿元人民币,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0%。核实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下称人均GDP)约为元人民币,按汇率折算为美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首次突破1万美元,为美国人均GDP(6.51万美元)的15.44%。年,个城市中约有70个城市的人均GDP超过全国人均GDP,在所有监测城市中的占比约为41.42%;有超过一半的城市人均GDP不及全国人均GDP。相比之下,东部城市的人均GDP要高于中西部城市。其中,深圳依托人口红利实现了20.35万元的人均GDP,独领风骚;紧随其后的是无锡,约为18万元;苏州则以17.92万元夺得第3;珠海以17.55万元位列第4。在前四名中,江苏省有两个城市上榜,这与江苏整体工业较为发达不无关系。人均GDP超过15万元的城市共有10个,比上年增加了4个。排名第5~10的是南京、北京、上海、广州、常州和杭州,这6个城市的人均GDP在15万~17万元之间。人均GDP在10万~15万元(不含15万元)之间的城市共有24个,包括武汉、宁波、厦门、长沙、东营、佛山、镇江、扬州、南通、青岛、福州、舟山、合肥、绍兴、郑州、嘉兴、东莞、泰州、宜昌、鄂州、济南、成都、湖州和南昌。标准排名研究发现,年人均GDP在2.87万~4.48万元之间的城市数量最多,为41个;其次是4.48万~6.09万元之间,为40个;紧随其后的区间是6.09万~7.70万元,约有29个城市。在监测的个城市中,邢台以2.87万元的人均GDP排在最后一位。从4个一线城市排名来看,深圳、北京、上海、广州均进入前10。值得注意的是,广州人均GDP排名由年的第5下降到年的第8,而上海人均GDP由年的第11上升到年的第7。2.人均可支配收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另一指标为人均可支配收入。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元,比年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8%。标准排名对个中国城市数据的监测和调研显示,年约有71个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元,在所有监测城市中的占比约为42.01%。总体而言,4个一线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远超其他城市。上海以元位居榜首,北京以元居第2,深圳凭借元排名第三,而广州以元排在第4位。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万元的城市共有19个。除上述4个一线城市之外,苏州以60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列第5位。此外,杭州、南京、宁波、厦门、无锡、佛山、嘉兴、绍兴、东莞、舟山、珠海、温州、长沙和中山等14个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超过5万元。从集中度来看,约有93个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万~3万元之间,有39个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3万~4万元之间,两者在个城市中的占比为78.11%。值得
上一篇文章: 年京沪外迁人口流向何方这些省会城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boshizx.com/nbjj/851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