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鹅颈村古桥

     鄞州区古林镇的鹅颈村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那儿有两座民国时期的古桥———同春桥和余庆桥。前些天,我约同行一同前去那里一探两桥的芳容。

     从鄞县大道乘108路公交车,一直往西至鹅颈村下车。鹅颈村与一水之隔的俞家村同宗同族,村民都姓俞,习惯上也称鹅颈块俞家。从村子的名称看,估计它的地理形态很可能就像大白鹅的曲颈。

     下车后,见路旁那幢二层小楼的房顶上竖着“鹅颈村”三字。拐入村道后,正好出来个大伯,我连忙上前打听同春桥的方位。大伯说:“从这里往西,穿过大马路,前面就是一条南北方向的河流,河的北端那座古老的石桥就是。”

     果然,我们望见了横卧在河面上的那座石桥了。近前一看,南面桥栏外侧镌刻着“同春桥”三字,用行书撰写;转到桥的北面,桥栏外却刻着“鼎新桥”三字,同样是行书,同样刚劲有力。南北桥额的落款均为“慈溪刘同书题”。据史料记载,刘同书,字文卿,号鹤笙,大隐乡人,光绪诸生,善书法,又以行书著称。此桥虽属单孔石梁桥,但桥型蛮大,桥面也相当宽阔。我用步子量了一下,长五米,宽近二米,桥台用大块条石垒砌,桥面用三块长条石铺砌,桥门包立柱,两头各有11级台阶。

     看到我俩在桥的两头奔来转去,居住在桥东头的俞老伯就走了过来。他说,同春桥是鹅颈村与对岸俞家村的连心桥。它是同宗族人俞福谦先生独资建造的。俞先生一直在上海经营棉纱业,那年,他回乡探亲,得知两村的孩子没有地方上学。民国十六年(1927),俞老先生又回乡来了,他先在河对面造起了一所义务小学,又着手造了这座同春桥。取名福谦小学(即现在的俞家小学),我们抬头望去,确实见到了“鄞州俞家小学”的牌子高挂在三层教育楼的扶栏外。

     听说我们还要去观赏余庆桥,热心肠的俞老伯坚持要陪我们一同前往。在村子东头的鄞县大道旁,我们看到了余庆桥。余庆桥为单孔水泥梁桥,桥台由大块条石垒成,两侧桥栏筑有水泥透空扶栏。由于河面较宽阔,因此桥身要比同春桥长一倍多,藤蔓爬满桥身,一片凄凉荒芜的景象。这大概是由于鄞县大道建成通车后,此桥被废弃不用的缘故吧。

     俞老伯说:“你们别以为余庆桥现在如此破败,过去,没有公路,阿拉就靠它出入东头邻村。其实,它比同春桥还更有来头呐!你们看,南北两边桥额虽都为“余庆桥”,但北额是当时鄞县县长陈宝麟所题,南额则是书法家张琴题写。张琴,擅长隶书,是阿拉古林镇张家潭人,鄞县名门望族槎湖张氏的后人。书法名家沙孟海也曾是他的入室弟子。”说完这话,俞老伯脸上微微荡起了自豪的笑容。

     跨过鄞县大道护栏,踏上余庆桥桥面,见正中石板上还有荷花图案,但东边的平堤已被当地的勤劳村民辟为菜地,西边则荒草疯长,石块敲碎的敲碎,陷落的陷落。目睹这眼前的景象,我想,从保护古桥和保护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考虑,是不是还可以进行一些必要的修缮和有效的保护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boshizx.com/nbjj/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