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溪上白岩桥
白岩桥
鄞州区横街镇与余姚市陆埠镇、大隐镇接壤处,有一条蜿蜒而下的美丽溪流,名叫白岩溪。白岩溪发源于四明山麓大庵山老岭丘岗,流经陆埠镇的蒋岙村和大隐镇的芝林村,进入单溪口水库和双溪口水库,最后在大隐镇内汇入姚江。
随着近年来户外活动的兴盛,白岩溪因其美丽风景而声名鹊起,成了人们休闲、寻幽、回归大自然的好去处,更被誉为“浙东九寨沟”。
白岩溪上游有座三孔石拱桥,名叫白岩桥。桥为溪的点睛之笔,不到白岩桥,不能算作进入白岩溪。
寻访白岩桥,可以从下游的芝林村逆白岩溪而上,也可以走四福岭古道到达白岩桥。四福岭古道从横街镇朱敏村许家通达余姚蒋岙村大坪地,从这里能到达芝林、大隐、蒋岙和宁波四地,故又名“四分岭古道”,全长10多公里,曾是四地来往的交通要道,古道上有个冷水庵,曾是当地龙须笋的集中买卖之地。相传300多年前,当地多产龙须笋,因为笋鞭脆,容易损坏,所以后来改种了毛竹,逐步变成了现在的竹海。随着时代的变迁,昔日往来不息的古道,已经成为深藏竹林的一条小道,直到近些年,远道而来的游人重新让这条古道焕发了生机。
从朱敏村许家出发,沿着古道翻岭下山,山脚下就是白岩溪,溪旁有村落,名叫大坪地,也称白岩寨,隶属陆埠镇蒋岙村。白岩桥就位于村口,横跨白岩溪之上。白岩桥使得四福岭古道得以南北贯通和延续。
白岩桥初建于宋代,南达鄞州,北通余姚,曾是两岸先民的重要交通枢纽,白岩桥因此被列为余姚市文物保护单位。据“重建白岩桥”石碑记载,桥原来为二洞石桥,曾数次修造,民国辛酉年(1921)的一次山洪,古桥又被冲毁,由本村翁寅初等人发起筹款,并赴上海求助于“沪江水灾协会”,但修桥费用仍然不足,由村民捐助,重建时改为三孔,1922年完工,即为白岩桥的现状,桥额上“白岩桥”三字清晰可辨,下书“民国壬戍年重修”。
白岩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就地取材,桥体所用的石材全部取自溪床的乱石和卵石,石缝未经浇灌,连桥栏也是由溪里岩石垒成,杂草丛生,与周围的环境浑然一境,桥下怪石嶙峋,溪水清澈湍急,尽呈原始和古朴之态,“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仿佛写的就是这里。因此白岩桥是宁波最具原生态的古桥之一。
白岩桥的拱券砌置采用了尖拱技术,中孔净跨5.99米,矢高2.87米;南侧边孔净跨5.03米,矢高2.42米;北侧边孔净跨4.95米,矢高2.56米,两只桥墩直接建在溪床的岩石之上,迎水一面则砌成分水尖,分水尖高近2米,可以大大减轻山洪对桥身的冲击,白岩桥历经多次山洪暴发,依然坚定如磐、巍然屹立。
过桥就进入了大坪地村,这里建村已有300多年,最早迁入的是从鄞州来的毛氏,以后又有冯姓、徐姓和翁姓迁来。现在这里的年轻人已经进城定居,只有一些老人仍然住在这里,怡养天年,像是悠闲的隐士。
离桥不远有白岩寺,同样富有渊源。传说五代十国时,赵匡胤陈桥兵变,讨伐乱世群雄,吴越国君主兵败后扮成挑夫,逃到这里当了和尚。赵匡胤知道后,接受大臣建议,在此建立寺庙,由宋兵扮成和尚监视他,既防后患,又得了民心。据《光绪慈溪县志》记载:“宋乾德四年置,原作教院,天圣中赐额,礼部尚书高衡孙请为功德院,嘉庆四年重修。”当地至今还流传白岩寺“千僧传瓦”的故事,据说当年重建寺庙时,瓦片从河姆渡运来,不雇挑夫,由僧人徒手传递进寺,寺有千僧,可见其盛极一时。
桥下白岩溪,出产南风蛤、黑珍珠蛳螺、白石蟹等一些独特的水产品,不仅风味特别,还伴有美丽的传说。传说明朝时,一位姚小姐到白岩寺拜佛,与寺里一位青年僧人产生了爱慕之情,但僧俗两道,两人都因相思过度抑郁而终,死后被葬于一起,后来人们发现白岩溪里出现了成双成对的南风蛤。相似的传说还有很多,给白岩溪和白岩桥添上了更多的神奇色彩。相传魏征就曾被这里的美景吸引而来,遇到一位白须老者,相谈甚欢,老者让魏征速往瓦岗聚义,成就大事业。魏征欣然前往,后来终于成为了一代名相。传说归传说,但其美丽却是眼见为实,名不虚传。
回到白岩桥,静坐桥沿溪石上,一览山中美景,滩潭相间,溪水清澈见底,或缓或急,静听水声,那是大自然不用谱曲的音乐。青山与绿树掩映,涉目成画。几声翠鸟掠过溪谷,鸣声悦耳,婉转啁啾,细寻翠鸟踪影,却已飞入林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boshizx.com/nbjj/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