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发现就在宁波

4月下旬以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和慈溪市文物保护中心联合在掌起镇茂山南坡上发掘一处新石器时代钱山漾文化遗址。目前,原计划两个月的考古发掘工作已经进入了尾声。

慈溪位于翠屏山北麓,数千年来伴随着海平线的起伏消涨,历经了沧海桑田的变迁。从与河姆渡文化同期的童家岙遗址,到茂山、胡家山等钱山漾文化时期遗址,再到十多个商周时期文化遗址,线性散落在山前平缓坡脚,尤其是被海水侵蚀后支离破碎的山麓边缘。

此前,慈溪市开展的正式考古发掘均属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如潮塘江元代沉船、桃园土墩墓和后司岙瓷窑遗址等。而这次茂山考古发掘,则是慈溪市第一次正式对史前遗址进行发掘。除了在钱山漾文化遗址中首次发现石磡遗迹外,这次发掘最主要的收获是解决了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

茂山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发现

6月底,记者到考古发掘现场探访。当时还没出梅,雨水频繁。发掘现场位于茂山南坡、几幢民宅背后,原本种着几垄玉米、黄瓜和土豆,深掘成坑后,成了天然的蓄水池。最西侧的T2探沟连续4天未能排净积水,工作人员在中部和东侧的T3、T4两个探沟一边舀水一边缓慢发掘,进度受到了一定影响。

记者看到,陶器和石器被发掘出来后,经过洗净、归类登记装袋。现场最引人注目的是,留在探沟中的白色石块。茂山考古项目领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丁品表示,最早在T2发现了整齐排列的石块,后来又在地势稍低、年代更早的东侧T3、T4两个探沟发现了同类石块。为了明确石块的分布与走势,考古队在探沟T2的北侧和东北侧扩方新布了两条探沟,均发现了石块存在。

茂山遗址T2探坑中的石块

这些石块均发现于距今-年前的钱山漾文化地层,出土的石器和陶器等证实了这一点。丁品表示,上层(晚期)石磡大致呈东西向弧状,南北共发现三条。整体来看,石磡应该是堆土营建土台时用来护坡的。这种石磡遗迹在钱山漾文化遗址中还是第一次发现。

对于这个土台的用途,丁品推测它应该不是一般的村落遗址,而是具备特殊功能的遗迹。可能是居址、墓地,也有可能是祭祀场所。从石磡在不同地层都有分布来看,这个堆土台应是历经多代人反复营建而成。

从地形上看,考古发掘现场背靠茂山,前面是现代民居,可供发掘的范围受限。这次发掘揭露面积为多平方米,正式探沟发掘面积仅来平方米。因依圆弧状堆砌的石块中心位置,正好是一幢供附近寺庙僧人租住的平房,房前还有一棵二人合抱的香樟树,考古团队无法进一步发掘,留下了遗憾。

证实

考古发掘的一般起因是文物的发现,终点则是对文物的解读。上世纪80年代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期,就曾在茂山周围发现过史前陶片与石器,但没有细加发掘,仅为后人留下了只言片语。

年1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慈溪市博物馆在茂山南坡进行了考古钻探和试掘,打下了面积仅两平方米的T1号探沟。馆员刘亚林在汇报中提到,探沟文化层堆积厚达1.15米,出土陶片丰富。其中,上文化层属于典型钱山漾文化,下文化层年代更早。

茂山遗址出土的石犁

这也成了本次正式考古发掘的诱因。丁品介绍,对于新石器时代遗址,学术界一般以量大分布广的陶片作为分类依据,其中又以不同形态与特征的鼎足(炊器的支撑足)作为重点。最早在湖州发现的钱山漾文化遗址,于年被学术界命名,它的特征器物是一种弧背鱼鳍形足鼎。

比钱山漾文化更早的良渚文化(距今-年前)历经千年走向消亡,成为一个历史谜团。在良渚文化晚期遗址中,其特征器物T字形足鼎逐渐被侧扁足鼎取代。但对于以侧扁足鼎为主要特征器物的遗存的归属,学术界意见不一。

本次茂山考古发掘,已出土了多件编号器物和大量陶片。石器种类包括锛、犁、凿、刀、镞和砺石等,还有陶质纺轮、玉玦等。茂山遗址的地层可分上、下两大文化层。其中,下文化层仅见侧扁鼎足,上文化层则是侧扁鼎足和弧背鱼鳍形鼎足共出。据此可判断侧扁足鼎要早于弧背鱼鳍形足鼎,这两种鼎足应该是一种直接的继承发展关系。

茂山遗址出土的鼎足

左侧为侧扁鼎足,右侧为弧背鱼鳍形鼎足

丁品说,侧扁鼎足和弧背鱼鳍形鼎足的这种地层叠压关系,在长江下游的环太湖地区还是第一次发现,为探索良渚文化的衰亡与钱山漾文化的内涵等重要课题提供了关键证据。这次考古发掘已经实现了预期目标。

宁波将迎接首批月壤科研样品

要做这些研究

去年12月,嫦娥五号返回器圆满完成月球“挖土”,带着月球“土特产”顺利回家,凝聚了无数航天人心血与智慧的珍贵月壤样品该怎么用、在哪些领域使用才能更大地发挥其价值,一直是人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boshizx.com/nbjj/8514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