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又多出了一个散装大省

长三角区域的城市关系正在发生变化。

01

在江苏省“分散化”之后,安徽省的“分散化”策略逐渐显现。

近日,安徽省发布了一份指导意见,提出加强合肥都市圈与上海都市圈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并深化合肥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的联合发展。

此外,还将支持滁州、马鞍山、芜湖和宣城市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推动黄山、宣城和池州市加入杭州都市圈以寻求发展机会,并计划多个区域合作重点项目。

在江南地区,围绕“徽京”之首的竞争一直存在,而安徽最近的这份文件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若说南京都市圈已跨越江苏和安徽两省,并作为首个国家级都市圈得到官方支持,那么黄山、宣城、池州市加入杭州都市圈也显示了地方的主动寻求合作。

安徽鼓励各地市跨省合作的做法并不是首次。

两年前,安徽就已经支持宿州市和淮北市深度融入徐州都市圈,推动省际邻近区域共同探索一体化发展新机制。

沪宁杭地区经济实力雄厚,安徽各地市纷纷寻求合作关系是情理之中的事,即便是经济规模不及其他省会城市的徐州,也由于其地理位置的关键性成为了合作伙伴。

实际上,安徽的合作目标不仅仅是徐州,还包括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

根据指导意见,安徽支持合肥、铜陵、安庆、六安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三省合作机制,并推动阜阳、亳州、宿州加入中原城市群的城市间合作。

显然,安徽正在利用处于中部崛起和长三角一体化两大国家战略的地理优势。

在大多数省份都在强调打造“强省会”的今天,安徽省的做法显得格外开放。安徽的这种跨省合作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地域限制,还展示了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发展趋势。

这种开放的格局让安徽“分散化”,可能影响了合肥成为“强省会”的路径,但实际上惠及了整个省份。

02

安徽为什么选择“分散化”?

安徽的“分散化”策略虽是无奈之举,但也是利用地理优势的表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借助一切可利用的机会,是互利共赢的方式。

不久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了一项计划,规定上海、江苏、浙江的几个城市帮扶安徽北部的八个城市。

这些城市大多位于安徽北部,是经济较弱的地区,需要得到发达地区的支援,这也是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一部分。

同时,一些获得帮助的安徽城市,本身就是跨省都市圈的成员。

例如,南京帮助的滁州就是南京都市圈的一部分,徐州支持的淮北则是淮海经济区的一员。

尽管这些城市群共享长三角的优势,但安徽与江浙沪之间的差距依然明显。

安徽的很多城市都希望加入更发达的长三角城市群。

传统的长三角包括江苏、浙江和上海,但经过扩展,现在包括四省41个城市,总GDP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虽然这些城市都属于长三角,但内部发展不均。

上海GDP最高,达到4.5万亿,而最低的黄山仅刚过千亿,上海是黄山的40多倍。

在省际比较中,江浙沪的发展水平高于粤港澳大湾区,但安徽是其中最弱的一环。

目前,长三角有7个万亿GDP的城市,合肥是其中之一。安徽的其他城市如芜湖虽然是省内的经济中心之一,但在全长三角地区仅排名第20。

在GDP总量最低的10个城市中,安徽占了7个,这包括铜陵、池州、六安、黄山、宣城、淮北和淮南。

安徽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并没有回避自身的劣势,以及受到江浙沪的强势竞争。

因此,安徽正在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和国家的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让地级市寻找合作伙伴,以实现自身的利益。

虽然这可能损害了省会合肥的声誉,但最终受益的是整个省份,这正是安徽的明智之举。

03

长三角的省会城市正在减弱。

近年来,很多省份都在强调建立“强省会”,如成都、武汉和西安等。

#财富自由攻略手册#所谓的强省会,不仅仅是指GDP和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其在省内的首位地位。

在中国的城市发展中,强省会的模式通常意味着资源的集中和扩张。

这在中西部省份非常有效,省会城市往往独大,难以形成有效的副中心,地级市也难以突破省域寻求更多机会。

然而,在东部的一些省份,这种模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例如,江苏的省会南京,其首位度全国最低,只有济南可与之媲美。

同样令人惊讶的是,虽然杭州与广州竞争一线城市地位,但在浙江省内,宁波等城市也显示出强劲的独立发展趋势。

合肥原本是强省会的有力竞争者,也是长三角中最有可能成为强省会的城市。

然而,沪宁杭的跨省扩展和安徽的主动“分散化”政策,使这一切变得遥不可及。

皖南地区倾向于南京和杭州,皖北地区则靠近徐州,即使是传统的省会城市也在与沪宁杭地区有所互动。

更关键的是,芜湖作为安徽的副中心城市,也直接挑战了强省会的模式,表明“一城独大”不是解决方案。

这表明,在长三角地区,不再有所谓的“强省会”。

04

虽然强省会的概念正在减弱,但“强都市圈”的概念正逐渐显现。

如果省会不能独大,那么地级市就有机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都市圈之间的相互交叉和竞争将带来正向的激励。

长三角的城市之间互相包含,没有哪个城市能形成绝对的中心地位,从而形成了一个多中心的发展模式。

浙江的地级市可以向上海靠拢,也可以向省内的杭州集中;

安徽的地级市可以属于合肥,也可以与南京结成联盟;

江苏的地级市,即使远离南京,也不需要担心被孤立,因为有上海这样的超级中心存在。

这种竞争是有益的。

因此,不难看出,为了吸引都市圈成员的归属感,上海、杭州、南京和合肥都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

上海计划在江苏南通建设第三机场,未来还将建设连接宁波和舟山的两条跨海大桥,上海、江苏和浙江还建立了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

杭州已经实现与嘉兴、湖州、绍兴三市的“市市通高铁”,杭黄高铁将杭州和黄山的旅行时间缩短到1.5小时,杭州的化纤和纺织产业也在向安徽的黄山和宣城转移……

南京已在都市圈内建立了“1小时交通圈”,马鞍山和滁州到南京的时间远比到合肥要短,南京与周边城市还在推动实现社会保障的“同城待遇”,并探索居民服务的“一卡通”模式……

合肥则与都市圈城市共建“1小时通勤圈”,合淮同城化和合六经济走廊等项目正在逐步实现……

虽然强省会背后有行政力量的推动,但都市圈的发展则更多依赖市场化的整合。

谁能成功扩展都市圈,不仅看城市的地位和行政级别,还看投入的资金多少,给出的实际利益多少。

这正是长三角城市群竞争力的体现。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boshizx.com/nbxw/85393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