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岭下话河头


村东北的正觉庵

     在翠屏山北麓的桃花岭下,有一个方氏聚居的千年古村,俗称方家河头。古村位于慈溪市龙山镇(旧属镇海县灵绪乡),是沿山几十里上快船江的河头。 
     方家河头,犹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除了中间的十里桃花岭,两边还有夹岙岭、仙霞岭,均为明代古道。由桃花岭至岭巅三界亭,向东可抵镇海区九龙湖的横溪,向西能到江北区云湖的金沙。如果说山道是旧时山南山北的陆路通道,那么,起自山村的上快船江是旧时贯通灵绪湖至杜若湖沿山文明的黄金水道,终年川流不息的桃花溪和香溪就是水道的源头。山溪环村、岩石驳坎、卵石铺路、石板架桥,无不显出山村的古朴。最难得的是那些几百年、上千年的朴树、枫香、银杏、香樟等古树,郁郁葱葱,茂盛挺拔。站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让目光随着曲折的古道渐渐深入,古村的历史画卷也在我们面前缓缓展开。 
     村中至今还保存着许多年代悠久的古井。施家井、双眼井、后山井、坎下井……众多的水井中,据说水沟弄口的方井是最古老的。河头方井与邱王沙井、洪魏桐井一起,被列为慈溪的三大古井。 
     除了水资源十分丰富,古村还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天然氧吧。古井、古树,树寿、人寿是古村的特色。方家河头是一个长寿村。笔者沿着香溪一路走来,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生动画面。“双眼井”的井台上,一位在打水的老人说:“双眼井的水比方井还要好,过去村里酿酒都到这里挑水,现在有了自来水,我还是每天来挑,这水有点甜,比自来水好喝。”说着,他挑起水就走,八十多岁了,背不驼,腿不软,两桶水一百来斤,放在肩上还是那样轻松。村民方永达告诉笔者,村里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将近两百人,其中男性占三成。走进古村,随处可见年逾古稀的老人们,有的坐在墙脚下的井台旁,有的坐在屋檐下的石凳上,家长里短、谈笑风生。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婆婆特别热情,特地回家拿来前不久刚拍的照片,说是游古村的上海客人给她拍好寄来的。还一定要带着我们去看正在整修的荷池,说过去每到夏天,池里开满荷花,煞是好看。 
     贯穿古村南北的方家路是一条百年老街。弯弯曲曲的街路是石板铺就,两边还留有旧时开过店铺的痕迹。长街纵横着很多小弄,走进小弄的石板路,两边的老屋更多,这边有清代的礌鼓门头、璧六房、思本堂、益新门头、三六房门头,那边还有明代的刺史第,至于民国时期的老房子如下新屋、洋房、天一门头等就更多了。老屋的墙面也各具特色,或青砖砌筑、或黄泥垒成、或碎砖瓦爿叠砌、或以不规则石头构建,无不透出一种岁月的气息。现在,大多数的老屋还住着老人,我们走过的时候,屋顶上正升起袅袅炊烟,炊烟飘过满树的黄叶,在村子上空弥漫。院子很干净,一旁搁着竹匾,匾中晒着干菜、黄豆之类,旮旯处还种着一串红、月季花、鸡冠花等农家花卉。老人们平时到山上种一些瓜果蔬菜,闲时找老伙伴聊天唠嗑,日子过得悠然自得。 



兰屿大屋北墙

     较为完好的古宅要数“刺史第”了。刺史第,也称前三房,主屋坐南朝北,为重檐歇山顶,整座建筑用材讲究,雕刻精美。据说大门原来挂有“刺史第”门额,是“文革”时期毁掉的。相传该建筑为弘治年间(1488-1505)进士、官掌京学院的方志登宅第。笔者查过光绪《镇海县志》和《明代进士题名录》,在“选举”、“仕籍”和“题名录”等相关资料中均无“方志登”的记录,看来刺史第的真正主人还有待考证。“益新门头”是清代建筑,可惜已成断壁残垣,院内杂草丛生,满目凄凉。倒是高翘的马头墙还在,墙上还有精美的石窗,依稀能看出曾经的华丽。 
     村南的桃花岭脚下,传说驻过当年秦始皇东巡达蓬山时的车队,秦始皇以妃子的名字“兰屿”命名行宫。兰屿的名字就一直沿用至今。这里有上快船江上的第一桥———横跨香溪的古石桥,称作兰屿桥;桥东的山坡上,有过创办于康熙年间的方氏书塾,叫兰屿书院;书院遗址的下方,至今还保存着一幢民国时期的三合院,重檐歇山顶,正屋五间,南北厢房各两间,院内石板铺地,十分雅致,叫兰屿大屋。桥北的古树林如今被辟为“兰屿生态公园”,园内古樟、古桂、古枫、古柿,都挂着国家一二三级古树保护的铭牌。那些枫叶,在阳光下红得深沉,仿佛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其中有两棵香樟树根相连,树枝相交,五百多年来盘根错节,相依相偎,依然枝繁叶茂,被当地村民称作鸳鸯树。兰屿大屋门前一棵七百多岁的银杏,树干高达三十余米,树围五米,树梢直刺云天,它的落叶,在阳光下像是散落了一地黄金。 
     村东北有正觉庵,在宋代是颇具规模的教院,自古以秀丽闻名。据光绪《镇海县志》记载:“‘宝庆志’谓四明四绝,景绝而诗亦绝,定海居一景,即清风轩。诗谓王亘七绝。”宋时,宁波称四明,镇海名定海,这四绝之一的清风轩在正觉院中,七绝为宋代诗人王亘所作。对此,宝庆《四明志》有记载:“正觉院,县西北六十四里,周(后周)广顺元年(951)僧清肃建,名回峰。皇朝治平二年(1065)改今额,常住田二百四十四亩,山九十亩。院有清风轩,王亘诗云:‘海风拍枕灯初暗,山雨打窗人正寒;料得此轩秋更好,怒涛推月上阑干。’”可见,当年的海岸线不远,在清风轩,能带来“海风拍枕”、“怒涛推月”这样听觉或视觉上的感受。如今海岸虽北移已远,清风轩也早已湮没,但那些绿的竹林、黄的银杏、红的枫叶,还有依旧挂在枝头如同小灯笼似的红柿子,告诉来到古村的人们,今年依然是一个缤纷灿烂的好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boshizx.com/nbxw/11.html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