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考古宁波力量用十年修复一艘古代沉

北京市中科医院 https://auto.qingdaonews.com/content/2018-06/19/content_20138493.htm
浸泡在水中的船板。 童笑雨 摄中新网杭州8月15日电题:水下考古“宁波力量”:用十年修复一艘古代沉船作者:童笑雨十年能做什么?在中国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王光远所在的水下考古团队,愿用十年时间,修复一艘清代沉船。王光远拥有13年水下考古经验,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水下考古潜水长之一。他所在的“宁波基地”,由于主持、参与了近10年来中国大部分重大水下考古项目,被誉为“水下考古的宁波力量”。每块船板都有编号。 童笑雨摄炎热的盛夏,走进基地工作间,一股凉意扑面而来。“因为文物保护需要,这里的湿度是%。”循着水下遗产中心负责人金涛的目光,是一个装满水的异形浸泡池,里面躺着的块船板,均来自于“小白礁I号”。它们在水池里“躺了”近六年,距离船身修复完成,还有近五年的时间。一艘修复后的古船。 童笑雨摄“小白礁I号”是一艘沉没于清代道光年间的远洋木质商船。因被发现时,位于宁波象山石浦渔山海域小白礁畔水下24米处而得名。年,“小白礁I号”成为浙江首个正式获批立项的水下考古发掘项目。王光远仍记得下海进行“小白礁I号”文物摸排时的场景。他说,那段时间,从8时到18时都是工作时间,考古队员每天每人下水2次,背上重约40公斤的双瓶装备,在24米深的海水中作业。每次水下工作1小时。历经百年的木船,被发现时,已残断为东西两半,呈摊散状态。当天下海后的能见度基本为零。在这种情况下,王光远能做的,只有隔着手套,一寸一寸地摸索。“小白礁I号”被发现时场景复原模型图。船身已残断为东西两半,呈摊散状态。 童笑雨摄得益于不放过一个角落的细致,他摸到了一个方形的物品,根据搜索绳和指北针记录好位置后,将其提取出水。出水后才发现这是一个造型规整的锡盒,里面存有一枚标明商号的玉石印章,上刻“源合盛记”四个字。也正是这枚印章的发现,为之前“这是一条商船”的判断,提供了佐证。在开展“小白礁I号”船体发掘前,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就会同相关机构,为“小白礁I号”保护修复制定了系列方案,如脱盐、脱硫、脱水、填充加固、干燥定型、复原研究、安装复原等工作,同时提出边保护边展示边修复的理念。“早期的沉船保护受限于技术发展水平,没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boshizx.com/nbjj/8541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