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民艺名家讲宁波人是如何过中秋的he
虽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但全国人民都是在农历八月十五过的中秋节,而过去只有浙东一带,尤其是宁波人却是到八月十六才过中秋节的。这是为什么呢?且听宁波民间文艺家和民间文艺爱好者说说过去的宁波人是如何过中秋节的……
八月月饼嵌馅子文/傅瑞庭
宁波童谣中的《十二个月歌》里有好多是跟时令食品有关的,“八月月饼嵌馅子”就是其中之一。月饼是中秋节的标志性食品,孩童时期对中秋节的期盼就是为了能吃上月饼。那时候,商店里平时是不供应月饼的。那种大而厚的“广月”,宁波人过节是不吃的。宁波人的月饼,是那种比“广月”小一晕,一层层油酥包裹着又甜又厚实的馅子。孩子们拿到月饼,先是小心翼翼的一层一层的剥着油酥吃,舍不得油酥的碎屑掉下,直到油酥快剥完,才心满意足地开始一小口一小口的吃起馅子来。月饼的馅如此珍贵,不把馅子编进童谣里面去才怪呢。
宁波的月饼包装也很有特色,一般是六个一幢,叠起来,用一种油纸裹起来,卷成一筒。零买也可以买,好像是八分左右一个,总之不上一角。八月十六的月饼除了好吃,还有精彩的故事。
从学生时代起,就有人告诉我,那是在元朝的时候,统治者为了防止汉人反抗,实行了残酷的压迫,十户人家拼用一把菜刀,甚至还实行过野蛮的初夜权,终于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月饼在这次人民起义中成了极其重要的道具。组织者利用中秋节之前互相送月饼的风俗,在月饼里塞了一张小纸条,上面写了“八月十六杀鞑子”,串联起广大民众,组成了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掀起了推翻元朝统治的狂浪。以后每当中秋吃月饼的时候,我们都会想起这样的故事。
宁波人过中秋还有一个特色民俗,那就是划龙舟。老底子叫“撑画船”(撑读咋)。清朝诗人袁钧所著的《鄮北杂诗》中“鄮峰寿母易中秋,七百年中俗尚留。从此非时来竞渡,家家十六看龙舟”,给我们留下了时代的记忆。这个时候晚稻还未收割,农事有闲,容易组织青壮年队伍。宁波东西乡都有此风俗,鄞西望春桥、黄古林、集士港,鄞东东钱湖、五乡碶、云龙碶等地都有规模较大的龙舟竞渡。其中五乡碶另有特色,他们是八月十八“撑画船”,因为这天是鲍盖菩萨的生辰。而鲍盖的家乡就在五乡碶附近。那里一座古庙是宁波城乡祭祀鲍盖菩萨的65座庙宇之一,所以赛事之前,先要请鲍盖菩萨出殿,观看“撑画船”的盛况,这是当地最大的盛典。
当然,龙舟竞渡的盛况之最非云龙莫属,那里出土的羽人竞渡纹铜钺,让云龙成了中国龙舟之乡。
八月十六在即,月饼满街都是,只是那人声鼎沸“撑画船”场面到哪里去看呢?
人逢佳节倍思亲文/梁家骅
月到中秋分外明,人逢佳节倍思亲。又到花好月圆的中秋佳节,今年的中秋节又恰逢国庆假期,更添一份热闹、一份喜庆、一份家庭团圆的温馨。
天下中秋皆十五,唯有宁波在十六。这句宁波老话,听起来颇有些与众不同的自豪。那么,为什么宁波人的中秋节会比全国各地推迟一天呢?这一习俗究竟起源于何时呢?
勾践孝母说:传说越王勾践十分孝顺母亲,为了给母亲生日(八月十六)祝寿,下令将中秋节改为八月十六。这样,就将母亲生日和团圆节合而为一。
当年,越王勾践的母亲长居句章城,每到八月十六,越王都会陪母亲过生日,当天越王母亲会对儿子的过失先进行教诲,之后母子一同赏月。此事一经传开,民间争相仿效,把八月十六作为聆听父母教诲、陪同长辈赏月的日子,迄今已近两千年了。当地县志记载:“越王母以八月十六生,故四明以十六日为中秋。”
另是“南宋宰相史浩说”:宁波文保专家杨古城告诉我们。清代袁钧《鄮北杂诗》云,“鄮峰(指史浩)寿母易中秋”,又记“吾乡以十六为中秋,始于史忠定(即史浩),闻志以为弥远,非也”。都表明“十六过中秋”与史浩有关。据称,南宋宰相史浩为宁波(当时称明州)人,年年必如期回乡与母亲过节,有一年因故在路上耽搁,迟回家一天,而其母的生日也是八月十六,于是商量着将节日和生日合在一起过了。从此流传开来,相袭成俗,至今皆然。
史浩侍母至孝:传说他母亲的生日是八月十六,母亲爱看龙舟,于是,每年到她生日,史家要在月湖赛龙舟,以博老母的欢心,附近居民、远道亲友,纷纷前来观赛,史家必备饭菜招待。而每年过中秋史浩只能向皇帝请一天假,若陪皇帝过中秋就不能再给母亲祝寿。
于是史浩想了个办法,把明州的中秋推迟一天,这样,既陪皇帝过中秋,又能转天从临安(杭州)返回老家孝敬父母,忠孝两全,百姓以明州出了丞相为荣。百善孝为先,善良朴实的宁波百姓,纷纷效仿史家的做法,改在八月十六那天过中秋节。从此,宁波八月十六过中秋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
据说有关阿拉宁波人八月十六过中秋还有多种传说的版本。从以上三个传说故事中,更凸现出阿拉宁波的慈孝文化,感恩之心。
母亲自然而然地成了家庭的主心骨,成为孩子们的希望和依靠。就象歌曲中唱道:你身在那他乡住有人在牵挂,你回到那家里边有人沏热茶,你躺在那病床上有人她掉眼泪,你露出那笑容时有人乐开花。
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
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
不管你走多远,不论你在干啥,
不管你多富有,不论你官多大,
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
天上月儿圆,人间家团圆。在这花好月圆的中秋佳节,团圆是节日的主题。所以我们要多利用空余时间,特别是节假日之际,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其实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中秋遇国庆,双节喜相迎,月是故乡明,家人最亲近,团圆享亲情,天伦乐温馨,欢笑满室盈,幸福溢门庭!中秋碎语文/冯炜达
几天降水降温之后,秋意开始弥漫在时空,树叶就像绿色渗入了一点淡淡的水墨,有些深沉起来;晴朗的天空显得愈加透明,天高云淡,风清气爽。当然,中秋节也接踵而来。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关于中秋节,在孩提时的记忆中自然是望着一轮圆月,舔着一层层数不尽的月饼皮儿,最后才尝到既香又甜的百果馅。心里却一直惦记着月宫里寂寞的嫦娥为谁而舞起了宽广的水袖?那吴刚是在砍伐宫中的桂树,还是在酿造醇香的桂花酒?这便是一年中最快乐的几个节日之一,也是溜得最快的时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虽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但现在的年轻人总以为过中秋节当然同全国人民一样,都是在农历八月十五那一天。其实,以前宁波人过中秋却并不在农历的八月十五,而是在八月十六,要比其它地方晚了一天。
这是为什么呢?
在民间曾经流传着各种说法,其中比较典型有这么几种:
据说,在元末明初,浙东农民起义军领袖方国珍率部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于是,宁波、台州、舟山一带的百姓无论是过元宵还是中秋,都比全国的其它地方要迟了一天。这样既避免了外敌乘万家团圆之机搞袭击,又照顾了百姓合家欢聚的需求。
另一种说法,是与一个历史人物有关。南宋政治家、词人史浩是鄞县人,出生于东钱湖边,是宋高宗绍兴十四年(年)进士。后来他官至南宋宰相,又是出名的孝子。传说,有一年他自临安回老家陪母亲过中秋节,不料中途出了点意外,不得已只好夜宿绍兴,但到宁波已是月中的后一天了。乡亲们也只有要等他到家后才能过节,这样就能陪伴母亲一起赏月、听戏、吃月饼了。于是,上行下效,在宁波民间也把中秋节改成了八月十六。
在一般情况下,赏月都是在中秋节那天的晚饭之后,或一家老少,或一群朋友,都会沏上一壶香茗,摆上一盘香味浓郁的苏式月饼,若条件好的话,还可加上一些水果,围坐在桌子周围,彼此又说又笑,那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也是紧张工作后的一种享受。于是,女的总是家长里短,男的又是海阔天空,老的还是古往今来,少的更是异想天开。许多话题大的总是离不开“天文地理”,小的还是一些“鸡毛蒜皮”;无论是“嫦娥奔月”,还是“计划生育”,月光下的话题最广泛,月饼里的馅儿最诱人。宁波人习惯食用苏式月饼。苏式月饼制作讲究皮层薄而多,馅子丰而甜,有苔菜的、豆沙的、蛋黄的、百果的、水晶的,反正只要你想得出的,没有他做不出的。就口味而言,有甜味、咸味、咸甜味等。月饼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中国月饼的“始祖”。在古代,月饼是中秋祭拜月神时的一种供品,据说起源于唐代。《洛中见闻》曾记载:中秋节新科进士曲江宴时,唐僖宗令人送月饼赏赐进士。后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当然,话又说回来,以前由于家家户户的生活条件都不宽裕,子女多,收入底,能维持温饱已经是不错的了,过中秋、吃月饼也只是一种心中的祈愿。或许只有极少数的家庭有那么一份奢侈。那时,一年能分得一个月饼,需要等上整整的天啊。再说,明年能否等到,那还是一个未知数。因为,生活还会有许多的变数。但心中的明月一直朗照,这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祈盼。
海曙民艺祝大家双节快乐!八月月饼嵌馅子文/桂晓燕
“正月嗑瓜子,二月放鹞子……七月西瓜吃心子,八月月饼嵌馅子……”这是老宁波的十二月岁时歌。再过几天,就是“八月月饼嵌馅子”的中秋佳节了。中秋节源自古代先民对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时期的秋夕祭月演变而来。古人认为,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一年中最大最圆最亮的,他们以天上的月圆象征人间的团圆,以皎洁的月色寄托美好的感情。因此中秋的节俗,多与月亮相关,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庆团圆、饮桂花酒、举行以月为题的谜会等民俗,大多流传至今。
对于我们宁波人来说,还有一个特别的风俗,那就是天下人几乎都在八月十五过中秋,宁波人却是过八月十六。宁波老话是介讲:“芋艿鸭子水塔糕,八月十六等勿到。”就是描写旧时小孩子盼望八月十六中秋节快点来到,可以吃到应时美食的迫切心情。老话还讲:“八月十六大节肯(节日),湖西河(月湖)边看戏文。”为什么宁波人过八月十六呢?据搜集有十几种版本,其中下面三种说法流传较广,影响较大。
一是相传与南宋宰相史浩有关。每年中秋,在京城临安(今杭州)为官的史浩,都要赶回家乡明州(今宁波)和家人乡亲团聚过节。据民国《鄞县通志·文献志·习俗》记载,有一年,“史浩从临安返里过节,归途马失前蹄,坐骑受伤,夜宿绍兴,于十六才到,故百姓也等至此日过节。”好在“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也没影响佳节的气氛。从此以后,明州百姓八月十六过中秋,就形成了风俗。
二是相传与元末明初的风云人物方国珍有关。当时方国珍举义旗起兵反元,曾长期割据明州、台州、温州三地,史称“保境安民”。方国珍是个孝子,因其老母每逢初一、十五必吃素,他特将正月十五元宵节提前一天,改为正月十四;将八月十五中秋节延后一天,改为八月十六。这样一来,老母就能和大家一起欢度节日,什么猪油汤团、火腿月饼等荤食,统统可以照吃不误。于是,在方国珍治下的甬、台、温三地,百姓们就都在八月十六这天过中秋节了。
三是相传与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有关。戚继光当年驻守宁波,抗击倭寇。有一年中秋将临,狡猾的倭寇企图乘人们过节之际偷袭。戚继光得悉消息后,将计就计,设下埋伏。八月十五夜晚,前来进犯的倭寇果然中计,落入戚家军包围圈。戚继光率领将士们奋勇杀敌,杀得倭寇抱头鼠窜。第二天晚上,当地百姓和戚家军共庆抗倭胜利,同时为将士们补过了中秋佳节。为纪念这次难忘的中秋节,从此后宁波人就过八月十六了。
那么,这个风俗在今天有什么变迁?新时代的宁波人是过八月十五还是十六?近日,笔者特地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一番调查。得到的初步结论是:从总体人数上来看,两者不分伯仲,各占一半左右。从年龄层次上来看,大致上越是年长的老人,越是保持过八月十六的传统;相对年轻的群体,则在近年开始过八月十五。例如,当问到一位百岁老太时,老太毫不犹豫朗声回答:“十六!”从家庭结构上来看,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土生土长的宁波人家庭,过八月十六的比例还不小;而如果是宁波人和外地人喜结良缘,基本上是过八月十五的节奏。此外,还有一些“两栖类”人物,说是十五、十六都可以,要看家人哪天有空,能够聚到一起,就在那天过。
最有意思的是一位年过八旬的退休女士,她告诉笔者:“从小到大一直过八月十六;自从年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后,我就开始过十五了。”笔者笑道:“您老的法律意识可真强啊!”此前的年5月20日,中秋节已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秋和春节、清明、端午,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综上所述,节日的起源、发展和演变,都离不开当时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和人们的认知水平。其实,无论是过八月十五还是十六,只要过得开心,便是花好月圆的佳节。读者朋友,祝您中秋快乐!
排版:薛云终审:周东旭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boshizx.com/nbwh/849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