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波温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推进大
年11月30日
中共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国务院日前批复同意宁波、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是年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浙江的又一重大创新平台,使浙江成为继广东后拥有2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省份。建设宁波温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浙江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我省加快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践行“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的新期望,全面推进“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认真落实国务院批复精神,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推进示范区建设,努力打造成为推动我省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民营经济创新创业的新高地。
扛起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担当
当前,浙江正处于“两个高水平”建设和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把宁波温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作为推进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在定位上拉高标杆,在行动上提高能级,在新的高度扛起示范区建设新的担当。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区域经济发展史,宁波、温州都有过快速发展的一段时期,也由此奠定了宁波、温州在我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长期以来,宁波、温州是我省一类发展地区、杭宁温铁三角中的两角,是我省四大都市区建设中的半壁江山,两市都是民营经济的传统大市,有着厚实的传统产业基础和灵活的体制机制优势。但近十几年来,宁波、温州与杭州的发展差距在拉大。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在发展阶段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型过程中,两市在科技创新领域与省会杭州存在明显差距,不仅科技创新的人才资本要素相对不足,而且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对乏力。当前,宁波、温州正处于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转型升级的爬坡过坎期,以及大湾区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给两市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期。在世界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新经济迅猛发展,国家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城市群内部竞争和合作特征日趋明显的大背景下,宁波、温州必须在原有基础上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实现产业优胜劣汰、动能新旧转换;必须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提升产业层次和市场竞争力;必须发挥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作用,充分激发政府和企业两方面的积极性。宁波、温州在国际和区域竞争中赢得先机、重塑辉煌最重要也是最现实的路径,就是依靠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升级。这是被许多先进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成功实践证明的“华山一条路”,这是补齐民营经济创新短板、推动民营经济实现新飞跃的最佳路径,这也是我们应对当前复杂经济形势的最好法宝。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既是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也是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宁波、温州要通过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不断苦练科技体制改革的内功,苦练创新能力提升的内功,苦练创新生态改善的内功,苦练先进产业发展的内功,让科技创新成为引领产业优化升级的利器,推动经济迈上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要通过示范区建设,着力破解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的难题,促进民营企业逐步从中低端市场向中高端市场进军,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向中高端环节攀升,努力打造成为民营经济创新创业新高地。要通过示范区建设,提升两大都市区创新引领发展的能级,逐步缩小与国内外先进城市在城市竞争力上的差距,强化对周边的辐射带动力,把全省城市间协调发展提到一个新的层次和水平。
交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答卷
宁波温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国家交给浙江的一项重大使命,也是赋予宁波、温州的一份政策礼包,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用足红利、担起使命,积极开展先行先试。要以国务院批复精神为指引,以建设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创新创业生态优化示范区、对外开放合作先导区、城市群协同创新样板区和产业创新升级引领区为目标,既补齐短板,又拉长长板,以新举措打造新亮点,以新成效取得新突破,努力打造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打开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天地。
抓平台突破,注重科技创新平台与成果转化平台互促共进。与上海、深圳等先进城市相比,宁波、温州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和产业化程度较低问题同时存在,两方面都要提升。一方面,要支持宁波和温州谋划建设甬江科创大走廊、前湾新区、瓯江科创大走廊等重大平台和载体,谋划建设一批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研发机构等创新发展平台,显著增强宁波、温州区域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宁波、温州国家高新区核心引领作用,加快提升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把各类科技产业园区打造成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
抓产业突破,注重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双轮驱动。宁波、温州产业基础比较扎实,我们既要重视抓新兴产业,又要重视抓传统产业,两类产业不可偏废。一方面,要积极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以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为引领,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宁波要发挥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国家级科研院所作用,打造国内一流的新材料和工业机器人等产业高地。温州要加快创新创业新天地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培育发展激光与光电、生命健康等具有特色的新兴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要聚焦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以研究开发、时尚设计提升产业层级,推动传统产业与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融合,发展智能制造、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着力打造一批千亿级、五千亿级的优势产业集群,努力形成浙江制造新优势。
抓要素突破,注重加快人才引育和强化资本供给双向发力。要积极破解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短缺难题,努力把宁波、温州打造成创新要素充沛的高地,以要素优势促进形成创新优势。一方面,要把人才引进培育摆上突出位置,通过领军人才及团队引育,加快高层次科技人才在示范区集聚,激励宁波帮、世界温州人回归创业,千方百计增加各类人才的充裕度。另一方面,围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发挥国家级的宁波保险创新综合示范区和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优势,引导金融机构发挥债券、信贷、股权等多渠道的融资功能,助力改善企业金融服务,努力促进金融与科技紧密结合。
抓环境突破,注重打造创新生态和优化政府服务齐头并进。良好的创新环境是提高创新成效的重要保证。一方面,要通过打造完整创新链条来打造创新生态,大力推进“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推动产业培育、孵化、发展、壮大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努力提高成果转化效率。另一方面,要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撬动其他领域的改革,着力强化示范区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地方立法保障,努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抓政策突破,注重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多点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最大的红利是享受国家级示范区相关政策,最重要的工作抓手就是开展科技政策的先行先试。要围绕破解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在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集聚创新人才、推进创新创业、加快成果转化、发展科技金融、加强知识产权运用保护等方面寻求突破。在科技改革和政策创新上,要向已有的国家自创区学习借鉴,并力争后来者居上。特别要谋划设立创业投资或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引导民营资本投资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型企业。特别要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探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特别要支持宁波和温州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开展专利布局,多途径实现知识产权价值。
形成齐抓共管的新机制
宁波温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关系到全省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大局,事关宁波和温州区域发展全局,不光是宁波和温州两个市的大事,也是全省的一件大事,需要浙江举全省之力共同支持。要建立协同推进机制,搭建创新合作平台,为全省科技创新区域协同和开放合作作出探索示范,为示范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机制保障。
建立省级协调机制。省级要切实加强对宁波温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领导,成立由省领导为组长的示范区建设协调机构,着重谋划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产业,着力强化省部间协调、部门间协调、地区间协调。省科技厅要牵头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年度评价考核,强化工作进度督查。省直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宁波、温州开展创新探索与实践,尽可能出台配套政策精准服务、精准支持。
建立区域协同机制。宁波、温州要制定政府间定期会商制度,履行建设主体责任,编制发展规划,制定政策举措,将示范区建设各项任务保质保量落到实处。要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形成与长三角城市群创新合作机制,主动对接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强化与杭州、苏南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交流合作。舟山、台州要加快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积极参与示范区建设。
建立大项目优先投入机制。省里要帮助宁波和温州积极争取在重大项目安排、政策先行先试、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获得科技部和国家的支持,在新材料、智能制造领域争取国家重大创新平台;要尽可能将更多重大创新平台、公共科研设施、重大科技专项优先布局在宁波温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不断提高示范区创新资源的集聚度,努力提高全省创新资源布局的均衡性。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年第22期
车俊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boshizx.com/nbwh/7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