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诗人的眼中,宁波究竟有多美
世界上很难有这样一条路,
能和唐诗之路媲美。
怀揣着不同理想和前程的诗人,
用双脚走出了一条中国文化史上,
举足轻重、绝无仅有的道路。
而宁波,
正是这条路上,
不可或缺的一颗璀璨明珠。
位于浙江的唐诗之路,一条在浙东,一条在浙西。浙西以新安江——富春江为主体,历来被人们称为“锦峰绣岭,山水之乡”。而浙东的唐诗之路,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外专家学者实地勘察所认定,从钱塘江开始沿浙东运河经绍兴、上虞和浙东运河中段的曹娥溯古代的剡溪(今曹娥江及其上游新昌江)经嵊州、新昌、天台、临海、椒江以及余姚、宁波、东达东海舟山和从新昌沿剡溪经奉化溪口至宁波的具体的一条道路,全程长公里,所及面积达2万多平方公里。
据史书记载,唐代有位诗人游历过浙东这条风景线。有“初唐四杰”中的卢照龄、骆宾王;有“饮中八仙”中的贺知章、崔宗之;有“中唐三俊”的元稹、李绅、李德裕;有“晚唐三罗”的罗隐、罗邺、罗虬,他们或单骑仗剑做壮游;或淡泊红尘、投身山水做隐游;或“时危身适越”做避乱游。浙东的这条山路,真真切切的成了中国山水诗的发源地之一。
浙东唐诗之路铺设在宁绍平原之上,山水交汇抵达宁波。千百年的时间,有多少人路过这里,又有多少人为此留下过只字片语。岁月奔赴前行,历史层层积淀,宁波的今天,那些杂草丛生的山野间,因为承载着唐诗之路的过往,而展现出景色之外的另一种风雅。
鹿亭:山高水长佳客来
四明山寺·鹿亭
唐·陆龟蒙
鹿亭岩下置,时领白鹿过。
草细眠应久,泉香饮自多。
认声来月坞,寻迹到烟梦。
早晚吞金液,骑将上绛河。
一座四明山,成为了全唐诗里灼灼生辉的地标。江南之地,山以灵秀为美。山峦青翠相连,溪流潺潺,四季分明色彩斑斓的植被以及山野人家,都曾唤起远道而来的诗人们柔软的触感。李白四到浙江,三入四明,留下气势磅礴的“四明三千里,朝起赤城霞。日出红光散,光辉照雪崖。”孟浩然、杜甫、白居易、刘长卿、孟郊、贾岛、杜牧、皮日休、陆龟蒙等等著名诗人,都无不以来此一游作为人生一大快事。
余姚一带的四明山是唐诗之路的中段。一路探幽吟唱而来的诗人,行到此处,掸去长袍上累累尘土,湿漉漉的空气中野花和泥土的芬芳挽留了他们,在驿站或草棚的桌子上写下永恒的诗句。
四明山山麓的鹿亭乡,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驿站,早在秦汉时起,历代就有不少方士仙客托迹于此。明代大学者黄宗羲的《四明山志?九题诗》载:“孔祐至行通神,隐于四明山,有鹿中箭来投祐,祐为之养伤,愈,然后去,故于祠宇观侧建鹿亭。”
晚唐时期,隐居四明山的高士谢遗尘曾到吴地,抛出四明山九题请吴中名士陆龟蒙作诗,其中的“过云”、“云南”、“云北”讲的便是杖锡山所在的“四明山心”一带。
由此开始了与鹿亭便开始了千年的缘分。陆龟蒙邀请自己的好友皮日休游历到鹿亭并写下这首《四明山诗?鹿亭》,而鹿亭的名字便是由鹿亭诗中的“时领白鹿过”而闻名于世。而谢遗尘对陆龟蒙所说起的“过云”便是今天鹿亭乡的古村中村附近,至今依然有“云村”一说。
隐士们的生活为鹿亭覆盖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晓鹿溪旁的中村在季节更迭繁华落尽后淳朴依然。亘古不变的炊烟袅袅弥漫山间,那首久远的诗停留在这里成了岁月的一部分。
TIPS:
诗路寻迹:中村、四窗岩
最美季节:四明山一年四季分明,每个季节都能领略独有的风骚,尤其秋季,色彩斑斓。
溪口:轻舟驶过万重山
壮游
唐·杜甫
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
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
千年的轻舟飘过剡溪,乌桕树的盖幔下,凉风如许。一生好入名山的李白来了,山水情怀的杜甫也来了,剡溪的流水里一遍一遍地荡漾着诗的想象。近代溪口古镇的名声因蒋氏故里而远播,而穿镇而过的剡溪记录了溪口过去的辉煌。
自古以来“山有天台,水有剡溪”一直为世人称道。全长二百公里的剡溪,又名剡江、剡川,乃千年古水。自新昌至宁波溪口,环绕会稽、四明和天台三座名山蜿蜒而来。剡中是唐诗之路的集散地,这是有众多唐诗的“诗证”。崔颢赞剡溪“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白乐天咏剡溪“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
古代剡县地域是今天嵊州市、新昌县和溪口镇西部,从九曲剡溪古人便开始了一路上探幽掠奇、寻仙访道。剡溪与曹娥江相连,至宁波一段更绮丽多致风华绝伦。
唐代诗人们纷纷入剡主要仰慕东晋遗风,而嵊州金庭是书圣王羲之晚年归隐处,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也就出生在这条古道上。著名的四明山旅行指南诗《九题诗》中,提到的溪口地名中“云南”,便指的是桃花坑,如今改名为栖霞坑,这里同金庭相距20公里,相传为王羲之后人繁衍徙居之地。
如今的栖霞古村,桃花流水,青瓦黛墙,古风扑扑,乡人所筑的王氏祠堂残存记录着祖先的渊源。在唐诗之路上,旧日的桃花坑不仅寄托了文人们对于魏晋精神仰慕,还还原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诗情画意。
过金庭而入雪窦,刘长卿、贺知章、孟郊、施肩吾、陆龟蒙、皮日休、崔道融、方干等百余位唐朝诗人,踏歌而行,佳句泉涌,构成了雪窦山奇峰秀色的浪漫情怀。后世纷纷循迹而来,以致到了宋代,雪窦禅寺空前兴盛,成为“五山十刹”之一。
唐诗之路行到奉化,文人骚客的脚步留恋在剡溪的清逸、雪窦山的异秀以及桃花坑的幽静中。千百年埋迹于深山的江南美景,也唯有以这样一种风花雪月的形式遇见了知音,才显得犹如宿命般永恒。
TIPS:
诗路寻迹:剡溪、雪窦寺、雪窦山、栖霞坑
最美季节:春季桃花姹紫嫣红满溪口,是最佳游览季节。
丈亭:一段延续的诗
发丈亭
宋·陆游
姚江乘潮潮始生,长亭却趁落潮行。
参差邻舫一时发,卧听满江柔橹声。
丈亭的杨梅红了,映衬着运河如霞光般嫣红。欸乃摇橹声载着历经山水的诗人行到此处,离海已经不远了。这个水乡泽国,因水而汇聚成镇,运河上繁忙的船只云集,充满市井的人间烟火气息。
“一水分二派,三江合中流”滔滔姚江东流至丈亭古镇分两支,南支姚江(旧称慈溪江、前江、大江)继续奔向大海,北支慈江(旧称后江、小江)经慈溪古县城折向东南,由小西坝重入姚江。于是丈亭,这个自然形成的古镇,成了宁绍水陆通道上的重镇。
丈亭的文化积淀是唐诗之路的延续,北宋燕肃《海潮论》称:“海商舶船怖于上潬,惟泛余姚小江,易舟而浮运河,达于杭、越矣。”说明该地江面波澜壮阔,水运业一向发达。
千百年来,一批又一批的文人骚客经水路过丈亭,于寂寞时写下一首首传送千年的诗篇。王安石所的《泊姚江》、陈著《泊丈亭》、王淮《丈亭渡》、查初揆《丈亭泊潮》、姜宸英《归舟晚泊丈亭》等,唐时还未来得及领受舳舻千艘的诗人们,终于在另一个时代迎来了丈亭最耀眼的繁华。
《光绪慈溪县志》称丈亭老街“月逢二、五、八日市”,每当市日来临,远道而来的赶集人潮携带山区和平原地区的物产在此交易,人声鼎沸,摩肩接踵。
于是,老街里常年弥漫着山货食物所散发出的稳妥气味,如水一般滋养着这里的人们。如今,即便集市消散了,船只停泊了,临水的人家洗洗刷刷的生活里保留着往日质朴的生命力。
三百余米的老街上,墙面斑驳,朱漆尽褪,磨亮的青石板泛着青瓷的光,临江的一边都是青瓦、排门、木柱,史上显赫的丈亭渡,几级石阶,一个凉亭,看似简陋的埠头上依然留有昔年运河畔的影子。
这里不仅流淌过诗,也有“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越窑秘色瓷顺着姚江水运到宁波,再从宁波经海上丝绸之路销往日本、朝鲜、西亚、非洲等地。诗路与商路,一个大雅一个大俗,却在丈亭的潮水下巧妙交合。
TIPS:
诗路寻迹:老街、浙东古运河
最美季节:人文气息浓郁的丈亭,重在体会水乡人家的悠闲生活,亲手抚过留在古镇上的沧桑历史,一年四季皆适宜。
宁波境内,唐诗之路拾遗
月湖
“四明狂客”贺知章沿着唐诗之路划溪而下来到宁波,却独爱月湖。唐天宝二年,贺知章上疏辞官,先闲居绍兴,后隐居月湖,由此游览足迹遍布四明山水。
月湖开拓始于唐代,引鄞县西南乡它山堰的水积累而成,到了宋元年间已经形成了月湖十洲,风光旖旎。唐宋以来,宁波衣冠辈出,人物鼎盛,文人、学者多憩居于月湖畔。这些风流人物,或隐居,或讲学,或为官,或著书,都在月湖留下不可磨灭的印痕。
宁海双峰
李白最著名的游历浙江的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山”,在今浙江新昌县东五十里,东接东天台山。而历史上天姥山,在唐代属剡县,五代后属分立的新昌,在历史上称“新昌飞地”,直到年8月才划归宁海,今在宁海双峰。李白梦游的天姥就指今宁海双峰,它在新昌县东五十里,诗中一句“天姥连天向天横”,疑似说我们宁海双峰一带的横峰。
东钱湖
东钱湖早在晋的时候就有记载,西晋著名学者陆云在《答车茂安书》中称,“西有大湖,北有名山,南有林泽,东临巨海”。东钱湖古时候称“钱湖”,唐代时称“西湖”,当时县治在贸山,湖在县治之西故名。
唐代贺知章隐居宁波,自然不会错过东钱湖的幽静,虽然如今难以找到他描写东钱湖的诗,然而晚年居于东钱湖畔养老的历史名人史浩,在一首《游东钱湖》的诗里提到贺知章当年在宁波这一带的游历:“行李萧萧一担秋,浪头始得见渔舟。晓烟笼树鸦还集,碧水连天鸥自浮。十字港通霞屿寺,二灵山对月波楼。于今幸遂归湖愿,长忆当年贺监游。”
这个中秋,
不妨避开人潮,
跟随唐诗的步伐,
寻找最美的宁波吧~
以上内容来源于阿拉旅游
白癜风带的中药验方北京哪里有治白癜风的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boshizx.com/nbwh/3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