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风物传说之布袋和尚
印运烨.8.12
No.44传说一:契此种田 唐朝晚期的有一年早春二月,天刚蒙蒙亮,长汀村的门前河两岸冰块棱棱,寒风吹来,河面上泛起了粼粼波光。 这天早晨,长汀村民张重天撑着竹排捕夜鱼归家,在江边扣好竹排,一抬头,使他吃惊非小。只见从县江的岳林寺方向漂来一块薄冰,冰上端端正正的坐着一位七八岁的男孩。在那滴水成冻的早春清晨,他身上只系个薄薄的蓝肚兜,脸上还笑咪咪的。再一细看,那个小男孩圆头,圆脸,圆肚,连小手小腿也是胖呼呼圆鼓鼓的,圆屁股的底下还垫着个青布袋,煞是可爱。张重天已是四十出头的人了,家里没有儿子,见冰块离竹排越来越近,便用竹篙小心地把冰块拨至身边,立即抱上小孩并连同青布袋一起欢天喜地地带回家里。于是,张重天就把这个从天而降的男孩收为义子,取名契此,号长汀子。张重天收养契此的当天为二月初二,从此这一天就成为契此的生日。 转眼十年过去,小契此变成了小后生。他的相貌可以说是人见人爱。光脑袋,大肚皮,茶盘脸,大嘴巴,见人笑哈哈,加上契此心地善良,为人勤快,喜欢帮助人,因而村人都十分喜欢他,给他起了个绰号叫“欢喜和尚”。 这年插秧时节,隔壁的张三来请契此帮忙种田,契此自然是满口答应。就在同一天,同村的张四、张五、张六全想赶季节请契此相帮,契此同样是一一应承。几天后春插结束关秧门,按种田人老规矩,一般要请相帮种过田的吃一顿以示酬谢。不料,到了契此家,四邻八舍都来争拉契此吃饭,都说是五天前契此帮他家种过田,弄得契此十分为难,只好借个理由躲进岳林寺。结果几位来请契此吃饭的村民都十分惊奇,难道契此有分身之术,能在同一天内帮助几家同时插秧。他们心里都在想,契此不是常人。 契此还经常喜欢与村里人开玩笑。就说种田,有一日,契此一个人在自己的田里插秧,隔条田塍有四个小伙子一起在种同一丘田。契此讲:“我这丘田两亩大,你们四人种的也是两亩,我们比一比,看谁种得快。”四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自然是不服气,心里想,论插秧,我们四人在长汀村称得上是扁担放到额角头一一头挑的了,无论如何也不会比不上你一个“欢喜和尚”?四个人齐口同声地说:“比就比!”。于是,四个小伙子咬咬牙,来了个一不直腰,二不歇气,连头上的汗也顾不得揩一把,两手一上一下,种得飞快。契此见状,心里着急,哟,这么下去,说不定得败下阵来。他灵机一动,马上隔着田塍甩过去一只破草鞋。谁知草鞋一落水田,立即变成一条巴掌大的鲫鱼,游到第一个小伙子的脚边。小伙子哪里顾得上插秧,当即丢下秧把,动手捉鱼。鲫鱼一跳,又蹦到第二个小伙子的前面。第一个小伙子非但没捉鲫鱼,还溅了他一身泥浆。第二个小伙子同样丢秧捉鱼,那条鲫鱼跳来跳去满水田窜,四个小伙子赶去赶来始终没抓着。直到太阳下山天色慢慢变暗,那两亩田还有一大半没种上。再看契此的那丘,已经齐齐刷刷地插上了秧苗。契此将田角的最后几束秧插上后,笑着唱起了山歌:“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后退原来是向前。”传说二:井中取木 长汀村离当时的岳林寺不远,步行大约两三里光景,契此小时候经常抽空去岳林寺闲逛,不是去听经,就是与寺院的小和尚嘻嘻哈哈开玩笑。村里人也常说,“欢喜和尚”与岳林寺有缘,有佛缘。 当契此长成小伙子后,更是三天两头去听岳林寺方丈讲经。一天,听方丈讲经毕,契此虔诚地来到方丈跟前,恳求出家。方丈却说:“你年纪轻轻,情缘未断,剃度出家,恐怕还不到时候。”契此听罢,长跪不起。方丈见契此真心向佛,又说:“既是如此恳切,老衲有一事与你相商,本寺大殿,已破旧十分,你倘能在一月之内,募来木头,重修大雄宝殿,功德无量,我便收你为弟子。”契此大喜,马上答应说:“请师父一月之内收点木头。”说完,便回身出了岳林寺大门。 于是契此脚踏芒鞋,腰系布袋,只身来到福建武夷山。看到武夷山山边,刚好有一批被砍到的杉木,横七竖八地倒在山坡上,根根都有水桶般粗大。契此向山民一打听,原来这里的山主是位寡妇。 契此当即来到寡妇的家门前,“笃笃笃”地敲响了木鱼。寡妇命丫环量了升米,打发那前来化缘的和尚。 第二天,契此又到寡妇的大门前,面对两只张牙舞爪的石狮子又敲起了木鱼,寡妇又叫丫环送上两百大钱打发了和尚。 到了第三天,契此的木鱼又在寡妇门前敲响了。寡妇明白,一定是那个和尚有话说,便叫丫环将和尚请到客堂。见丫环领来位大肚游方僧人,身背青布袋,一脸笑咪咪,见了主人,开口就是个“阿弥陀佛”。寡妇说:“小师父一连三天,到我家化缘,不知有何见教?”契此答道:“女施主,小僧远道来此,一不化米,二不化钱,只想化一布袋杉木,不知女菩萨肯否舍施。”寡妇想,这个小和尚,长相可爱,说话也十分滑稽。一布袋木头,一不值一升米,二不值二百大钱,还来问我肯不肯舍施?就爽爽快快地答应说:“我家山上多的是树,小师父欢喜的话,可以随拣随挑,”说罢,就陪契此同到山上,叫他装木头。 于是契此取下布袋,轻轻一抖,就把满山砍下来的上等杉木一段一段地地装了个精光,整个山坡变成了光秃秃的,而那只青布袋还没有完全装满。 寡妇见小和尚不是凡人,便一屁股坐倒在树桩子上,嚎啕大哭。契此却满脸带笑地对寡妇说:“女施主切莫悲伤,十年之后,还你一山好树。”说罢,拾起山上的一些杉树枝,一扬手,只见这些杉树枝又一株株整齐地插在光山上,着地返青,迎风就长。寡妇明白,眼前确是碰到了活菩萨,跪地就拜。那批小杉树又株株成活,长得也快,当然这是后话。 不到一月,契此又回到岳林寺,告诉方丈说: “师父,杉木运到,快叫人背树,”方丈叫来全寺的一百多位大小和尚,跟随契此来到寺前的一口井前。叫众僧轮番在井里捞运木头。如此一根接一根的,足足捞了三天又三夜,井里的木头还没有捞空。那天傍晚,正好鲁班师父经过岳林寺,看到寺前的杉木堆得象座小山,一了解,原来是重修岳林寺大雄宝殿。鲁班估量差不多了,就对众僧说:“够了,够了。”就这一声“够了”,横在井里的那根大木头就无论如何用力也拉不上来了,紧接着又“扑通”一声落到井底,无影无踪。 契此心里一焦急,拉住鲁班的手说:“你再仔细算算。”鲁班掐指一算,果然还差一根栋梁。如此一来,契此便拉住鲁班不肯放手。鲁班没办法,只好约定等岳林寺大雄宝殿建好,鲁班赔上栋梁才能离开。最后,大雄宝殿即将竣工,果然是独独缺少根栋梁。鲁班自然不好推却当初的承诺,只得将散在工地上的刨花、木屑集中起来,仔仔细细地胶捏出一根栋梁来。所以,岳林寺大雄宝殿的那根大梁,是鲁班师父把刨花、木屑和起来亲自用手捏出来的。 从此,“欢喜和尚”成了岳林寺赫赫有名的大肚子“布袋和尚”。人们也经常能看到他肩背布袋,游走四方,口里还唱着:“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人时观自在。”传说三:师徒情深 晚唐时,岳林寺旁边有个三岭村,村里有个叫蒋宗霸的,便是后来成为民国总统的蒋介石的上廿八代祖宗。宗霸字必大,曾官至明州(当时的宁波)评事,后又罢官。宗霸素来信佛,每日口诵“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人称“蒋摩诃”,自称“摩诃居士”。听说岳林寺布袋和尚的名气越来越大,那天,他来到岳林寺,诚心拜布袋和尚为师。布袋和尚自然也欣然接受。一段时间相处后,师徒俩脾气十分相投。几乎是日日一起论经,一起用斋,徒不离师,师不离徒。 第二年,师徒俩一起游方到福建温泉。那天布袋和尚忽感浑身奇痒难熬,马上脱下僧衣,一头扎入温泉洗澡。摩诃也如法泡制,马上脱衣入水,图个痛快。师徒俩越泡越开心,摩河就主动替师父擦起背来。刚刚擦了两三下,忽听摩诃“啊”地一声叫了起来,原来他看到师父的光背上,有一只又圆又大的眼睛。再一细看,只觉得明亮似镜,金光四射。 摩诃又惊又喜,说:“师父,你背上开眼,果然是天上下凡的真佛!” 布袋一听,默默无话。马上穿好衣服,与摩诃一起急急忙忙赶回奉化岳林寺。摩诃见师父一路上不愿说话,以为是什么地方得罪了师父,跟在后面也不敢多问什么。到了岳林寺,进了禅房,布袋和尚取过一领袈裟、一只净瓶、一根九环锡杖和那只随身携带的布袋,告诉徒弟:“我被你看破真身,天机已泄,不能久留于此。这些物件,就此留存于你。”说罢,布袋和尚就坐在寺内东廊上的一块磐石上圆寂了。那日,正好是三月初三。 摩诃含泪将师父的遗体和交给他的这些遗物小心地放人荷花缸,安葬在锦屏山东北面的中塔、 数月后,奉化有人去四川峨眉山,竟与布袋和尚相遇,那人大吃一惊,而布袋和尚却面带笑容对他说:“烦你捎个口信,叫徒儿摩诃好好保重,告诉他,我们师徒相见之日不远了。” 与此同时,有个熟人路过岳林寺,听说布袋已于几月前圆寂,断然不肯相信,以为是误传。他斩钉截铁地说:“不可能,昨天我刚从天台国庆寺回来,亲眼看到布袋和尚挺着大肚露着光头在佛堂诵经。” 此后没过几天,又有人看到布袋和尚游方到福建南少林,还口念偈语道:“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如此一传十,十传百,人们这才明白布袋和尚原来是弥勒佛的化身。 不过,蒋摩诃听到上述消息后仍是将信将疑,马上叫来小和尚打开葬于中塔的荷花缸,一看,哪里还有师父的肉身,只有一领袈裟,一杆锡杖和一只净瓶仍原封不动放在缸中。蒋摩诃此时才深信不疑:师父果真是弥勒佛转世。 从此,摩诃诚守师父教诲,在宁波小盘山筑庵一座,吃素念佛,不久也坐化在那里。源于中国文化传媒网宁波拾闲nbsxba未眠的夜寻觅精神世界感悟人生|宁波文化|聆听美文白癜风有什么好办法北京治疗白癜风比较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boshizx.com/nbwh/2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