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泓铭保护方言,应该成为国家文化战略
文章由起
近读朱林兴教授、浦兴祖教授关于上海方言的两篇文章,甚为赞同。这触动了我的记忆。几年前,我在全国政协有一个提案(由我撰写,上海文化名人赵丽宏联署),也同上海话及方言相关。该提案同上面两位教授的美文有共同的情感和想法,但有一点差异。这种差异,或许是有利于问题的讨论。
++++
方言衰弱的严峻形势
差不多十多年的光景,我国南方方言和普通话差异大的区域,如吴言方言区的上海、苏州、无锡、杭州、宁波,六岁到十五岁的少年,大体可以听懂方言,但基本不说。十五岁以上的青年,有时会说说方言,但说得急急巴巴,不地道,没有“土味”。反之,普通话在这些年龄段的孩子中,畅通无阻、听说自如。闽南和和广东话方言区也有类似现象,情况稍好。如此下去,少则十几年,多则几十年,方言将在南方许多城市消亡。速度之快,可能超过人们的想象。
同时,我国华北、东北、西北、西南、中南地区方言同普通话有所亲缘关系的城市,方言也开始式微。范围之广,也超过人们的想象。
两种情况汇成一个大趋势,就是中国方言正在大面积、加速度衰落,形势极为严峻。
方言衰弱的原因
导致方言衰弱,有两个基本原因。
一是人口空间大跨度流动的客观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和东部的率先发展和工业化,吸引了中西部成千上亿人口前去就业、打工。巨大的地域方言反差,迫使人们在公众场合必须用普通话交往。方言的使用就此逐渐淡出当地公众舞台。
二是对国家语言文字立法的消极理解。年10月颁布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学校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这是合理的。但是,大批的教育机构将教学基本用语当作学校唯一用语,恶意排斥方言。如在中小学校甚至幼儿园,在课外场合也不准说方言。这样就从孩子开始、从幼年开始,根子上掐断了方言的使用和传承。
以上两个原因,前一个原因是客观的无法逆转,但仅仅导致方言的式微,不会导致方言的消亡;后一个原因是主观的,却会根本地摧毁方言,直至方言消亡。
方言消亡的弊端
方言是什么?方言是地域特殊生活方式的口头表达,是地域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中华大文化的基础养料和组成部分。如果方言消亡,后果不堪设想。
方言消亡,则一大批地方文化形式将消亡。上海的沪剧、滑稽、说唱要消亡,浙江的越剧、绍剧、甬剧要消亡,江苏的评弹、锡剧要消亡,广东的粤剧、潮剧要消亡,福建的闽剧、高甲戏要消亡,包括各地草根艺术家在内的一批本土文化、民俗文化要消亡;就是同普通话有语言亲近关系的川剧、汉剧、豫剧、山西梆子、吕剧、二人转等等,用普通话唱来味儿也全没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大批地方文化的消亡,国人你受得了吗?
方言消亡,乡音不再,乡愁何所寄托?在异国它乡,说到是中国人,一开国语,握手问候解国愁。在国内,异乡客地问老家何处,家乡话一说解乡愁。回老家,你不会讲老家话,谁认你。这是什么?是由语言联系着的家庭感情、家乡感情和地域感情,是家庭人、家乡人、民族人、国家人的认同。感情和认同,是地域团结、发展的要素和基础,最后也是国家民族发展的要素和基础。方言消亡,流失的是认同感,祸及的是国家民族的凝聚力和发展动力。那是刨根啊!
方言消亡,中华文化也丢弃了丰富的滋养来源。几千年来中华文化辉煌灿烂、博大精深,这是由几百种、几千种地域文化的滋养、汇聚而成,所谓涓涓细流蔚成大观。其中,方言功不可没。如近代上海话的“穿帮、瘪三、大亨、吃豆腐”等方言词汇都变成中华流行,就是典型一例。失去了方言,中华文化不至于消亡,但是缺少了鲜活的、多样的地域文化包括方言的滋养,中华文化的繁荣兴旺肯定要大打折扣。那是抽刀断水啊!
保护方言应成为国家文化战略
近十年来,方言的衰弱早就成为广泛的话题。有识之士在呼号、在呐喊保护,其中,包括了各地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努力。在舆论的推动下,各地在保护方言上展开了颇有特色的行动,如广州、厦门在服务行业推行双语服务,上海的新民晚报方言文字专版,更多城市的方言整理、培训、比赛等等,方言复苏的某些成效也在显露之中。但是,以上保护和成效,比起方言的衰落速度来,是远远落后的。也就是说,按照目前各地自己零星的保护,是阻挡不了方言的衰落或消亡的。
如何办?只有把保护方言纳入国家文化战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挽救方言于没落。有人质疑,保护方言是违背语言新陈代谢和融合规律的,意为方言没落是必然的,无需保护。此言差矣!语言的融合是一个趋势,语言的分化又是一个趋势。君不见,作为世界最流行的交际语言英语,不是也有伦敦音、爱尔兰音、美国音、澳洲音,甚至印度音和中东音及其地方词汇的区别吗?难道中国话就不能允许几十个地方的发音和独特词汇吗?还有人质疑,保护方言进入国家文化战略将把普通话置于何地?两者的关系和边界其实是很清楚的,普通话继续保持中国规范语言的权威性及其主体地位,保护方言是要强化中国非规范语言的地方性及其辅助地位。或者简单地说吧,公的场合说普通话,私的场合说方言,两者各得其所,互不贬抑。
保护方言的对策建议
为把保护方言纳入国家文化战略,茲提出以下建议:
(1)最关键的是政府抓。国务院主管部门要提出国家保护方言的战略和行动计划,明确保护方言的目的、目标、方式方法、行动部署等。适当时候召开全国性的保护方言大会或交流会。
(2)最根本的是修法。修改年10月颁布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方言作为中国非规范语言的地方性及其辅助地位,应该予以鼓励。还可以包括下列诸项。
(3)最紧要的是抓青少年教育,尤其是少儿教育。明确除了教育教学用语之外,不仅不能禁止在学校等教育机构使用方言,还要强调学龄前儿童、鼓励青少年学习使用方言。
(4)动用最广泛的宣教工具。要允许在地方性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上,固定或灵活使用方言。
(5)长远性安排是培养方言人才。考虑将方言教育纳入高等院校语言类学位教育,将方言人才纳入地方人才培养和考核体系。
(6)鼓励各地在不妨碍普通话根本地位的前提下,创新方言保护的各种设想和尝试。
12
作者简介
张泓铭,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市政协委员常委,住建部专家委委员,上海市房产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房地产研究季辑》主编,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年起从事经济研究,发布研究性文字万字以上,独著主撰主编专著7本;发表文章(论文、评论、提案、建议)几百篇;主持主笔研究课题几十项;获得全国级省市级学术奖项,一等奖两次二等奖三等奖多次。
本文图片:源自网络
关于《晨刊》
主管:上海报业集团
主办:新闻报社
承办:上海市教育发展有限公司
国内统一刊号:CN31-/N
国际标准刊号:ISSN-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boshizx.com/nbtw/850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