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80后IT男为了"诗和远方
张狄放弃高薪,远赴沙漠“淘金”。
张狄,IT男,赚着30万年薪,工作两年就买车买房,是别人眼中的“成功人士”。可3年前,他辞去了高薪工作,选择了梦想和远方,远赴南疆搞种植。如今,沙漠变绿洲,他的万亩良田里种出了鸡蛋一般大的大枣,今年又成功培育出富含营养的黑枸杞,“希望的田野”正一步步向他走来。IT男的“诗和远方”张狄从小就偏科,数学特别好。初中毕业后,张狄去上海读了三年大专,后来顺利考出了软件工程师的职称。
当时IT男很吃香,年,学计算机专业的他刚毕业,就应聘到杭州一家通讯公司。
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张狄工作两年,就在杭州买了一套平方的房子,隔年还买了车,薪酬一年比一年高,年,他的年收入达到了近50万元。
年底,他和老婆回河南老家过年。当时一个在新疆和田种地的邻居来串门,聊起了那片盛产和田玉的地方,其实种植业也有着大好前景,张狄被深深吸引,决定亲自去新疆考察。
坐了8个小时的飞机,他来到了新疆和田。飞机场很小,设施比较落后。但当地土地资源丰富,没有化工厂,污染极少,日照和温差等有利条件,使得当地的种植水果特别好吃。
看着这片远离喧嚣的沙漠,回家后,他做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决定:辞去了杭州的高薪工作,去新疆荒漠种地。
张狄与伙伴们在南疆的沙漠里种下了成片的枣树。
一场沙尘暴,0亩的苗儿死了一半年年底,凭着当地政府对土地开发的重视和对种植业的扶持,张狄一下子争取到了1万亩土地。
凭着慈溪人骨子里一股创业劲,对农业一窍不通的张狄,开始学习种植业。
沙漠地里种植,有一个诀窍,边平整边种植。大大小小的沙包平整下来,已经到了年的早春。
第一年先开垦了0亩地,准备种红枣。看着眼前的一颗颗小苗种下,他发了一条朋友圈:沙海种地原来这么辛苦,三年后看我的枣林。
可他还是低估了沙漠的威力。当年五月的一天,天突然全黑了,嘴里脸上都是沙子。当地人说,这就是传说中的沙尘暴。
那时候,枣子的苗儿刚刚种下,雇佣的工人忙着用一次性杯子罩着不到10公分的苗儿。
可种植面积太大了,一场风沙,一大半的苗都死了。
这是张狄第一次见识到了沙漠的威力。在苗儿发芽的3至5月,沙粒飞扬的场景,每隔10天就会上演。在沙漠创业,如何守好这一片自己的田园?张狄发现,必须做好防风这一道关。
为了预防沙尘暴,播种后,他们在小苗上罩上了一只只没有底的纸杯,每只都用竹签牢牢固定住,使小苗在一个个独立的“小温室”生活。
眼看着嫩芽露出了沙土,可随即而来的沙尘暴,再次把这里变为一片沙漠。
几个月的付出又将化为乌有,张狄不甘心,带着人员马上进行补救,没有出苗的,立即人工点播补种;对已经出苗的,挖出一个个纸杯倒出沙子,然后再罩在上面。
数以万计的杯子一倒腾,还要把杯子里的沙土倒完,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20多名工人连续工作了一个月的时间,才完成补救工作。
望着地头绵延向远处伸展的无数纸杯,那一刻,张狄心中的绿洲希望重新燃起。那一晚,他发了一条朋友圈:这里没有海鲜,没有麻将,也没有美女……只有梦和远方。
虽然沙漠里恶劣天气持续上演,但这些枣苗在张狄的照看下,深深地扎根在了这片沙漠地里,顽强地挺过了各种考验。
第一年收成不高,但手握着鸡蛋大的和田大枣。张狄笑了:这是梦的开始。那一年,他的枣每公斤卖到了18元。
今年0亩骏枣已全部嫁接完成,按照他的预算,今年骏枣产量预计能够达到吨左右,按去年行情的话销售额可达万元。经过精心培育,张狄收获的大枣比普通鸡蛋的个头还要大。
沙漠变良田,万亩示范园年年扩展,小苗越种越好,整整齐齐到腰部的酸枣苗……”最近,张狄的朋友圈发了一组图,沙漠里的一抹绿,让不少市民感慨:IT男做了“沙漠王子”,造了万亩良田。
这一刻,他突然明白了当初政府扶持的初衷:沙漠的绿色植被,可以防沙治沙,沙漠变良田,还能带动当地农民脱贫。
他给记者描绘了未来的蓝图:在南疆,当地种的多是红枣、核桃等一类老品种,品种单一,如果市场波动大、行情不好,经常要亏钱。有鉴于此,今年他引种了一些耐干旱、耐贫瘠的经济作物,比如今年种植的亩黑枸杞已经挂果,接下来,他还计划种植香妃葡萄、韩城大红袍(花椒)等新品种。
“真正的收成应该在明后年。”张狄信心满满。
耐得住寂寞、经得住磨砺,三年前的IT男,在创业路上实现了完美转身。就像他说的:年轻不闯,到老咋整。只在乎十年后,自己怎么看自己。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boshizx.com/nbjy/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