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旧忆宁波人以前是怎么过年的
这几天,宁波这座城市少了好多人,唯独宁波站周围格外热闹。提着满满当当的行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回到熟悉的老家,去感受当地的年味,而拼搏在外的宁波也都重新回家,只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
在宁波,一进入腊月,宁波人都会开始陆陆续续地更加忙碌起来,准备每一道过年的工序腌腊肉、晒鳗鲞(新风鳗鲞味胜鸡)、腌咸蟹、做年糕等,还要开始折元宝等一些祭祀用品!
过年在宁波人看来是非常具有仪式感的,一直以来都是如此。今天,穿越回过去的老宁波,看看他们的喜庆年......
-1-
“廿三夜祭灶果吃了乖乖过。”
腊月廿三一到,老宁波人已经忙碌开来,空气中不时飘来地香的味道,向老宁波人一打听:原来到了祭灶的时候。
祭灶夜送灶神,于老一辈人看来,祭灶君是过年第一个重头。
到了年底,灶君菩萨要返回天庭述职了,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年终总结汇报,为了让灶君在玉帝面前美言几句,凡间的百姓总会供奉他吃好喝好。
像北方人多供奉“糖瓜”、“麦芽糖”,而浙东宁波一带,皆是清一色的“祭灶果”。如果是从外面买来的祭灶果,包装上总会印着眉开眼笑的灶王爷。
一大袋祭灶果中不仅有油果、冻米糖、豆酥糖等常见果点以外,还有各种有意思的糖果,给大家盘点那些年我们追过的祭灶果:
1、芝麻枣:大概就是祭灶果的原型,也可以叫麻枣,油炸膨化后的芝麻糯米球,里面呈蜂窝状的芝麻枣(麻枣),香脆可口。
2、红球和白球:油炸而成的膨化芋艿粉球,个头不小,里面是空心的,外面敷着一层白白的糖霜,如果染了红色就是红球,有“金银满堂”的寓意,爽爽脆脆甜蜜蜜。
3、黑白交切:片状的黑白芝麻糖。
4、黑白脚骨糖:条状的黑白芝麻糖,常被赋予“脚骨健健过”的含义,估计灶王爷吃了这个四处奔波也就不累了。
5、洋钱饼:一个个小圆饼裹满白芝麻,形似一枚枚铜钱,清甜香脆。
6、藕丝糖:白芝麻饴糖卷。
7、寸金糖:条状花生糖,长寸许。
灶王爷吃了那么多香甜可口、充满寓意的“祭灶果”,来年一定会继续保家里康泰。吃罢“祭灶果”,听着接二连三想起地鞭炮,原来过年的脚步已经那么近了!
-2-
祭灶过后,每家每户便会开始打扫起来,将一年的霉气清除,准备谢年(又称“送年”,既谢今年,又祈来年,故又称“祝福”)。
为了谢年,老宁波人得准备好几天,是一年中祭神最隆重的一次。主祭人在祭祀前还得沐浴更衣且已经剃好过年头。
祭祀的摆设十分考究,在中堂合供两张八仙桌(横排),放“锁制五事”祭器(即烛台二、玻璃套二、香炉一),供案后置靠椅一至三把,椅背挂神衹纸,书“南朝一切圣众”,有的再加“文武财神”。神衹纸两上角夹香各股,香间悬纸元宝一串。
准备的贡品也是有所寓意:全鸡、全鹅、利市(猪头)、刀肉、鲤鱼(鲤鱼须眼贴红纸)等“五牲”,加整叠年糕,有的也用“七牲”。供品寓意全福、发财、年年高升、年年有余,均以朱漆祭盘放置。此外再放盐、酒、豆腐、葱等“四盘调和”。
有些人家祭的品以刀肉、红糖、生麸、桂圆,谐音“玉堂富贵”,再加盐、茶、酒,鲤鱼是必放的。
置酒12杯,遇闰年13杯,酒壶1把。天色放暗,点燃香烛,主祭人三跪五叩三上香,屏声静息,心祈降福,这个被称为“闷声大发财”。
祭祀完毕,割下各色祭品一小块掷上屋瓦,称为“请瓦上将军”。而后全家合享谢年饭。
这一夜,乡间兴喝汁水年糕汤,以兆油水多、年年高。商家谢年,必用烤麸、黄豆芽(如意菜),暗喻“富”“旺”,万事如意。
谢完年才是真正开始准备除夕,准备过年了......
-3-
过年前几日,除掸尘、洗衣涤被和理发外,在以前,宁波乡间家家都会做年糕,城里也可以买到年糕,无论是城乡都在磨汤果粉,以裹汤圆。买鱼斫肉,采办年货,杀年猪,宰鸡鹅,门口的门神像已经换成新的,还贴上了春联。
“年夜饭”是过年时最隆重的节目,是家人团聚的大日子。
不过吃年夜饭前总会先做过年羹饭祭祖,祭毕后便是合家开宴,这是家庭中最欢乐和谐的晚餐,虽然菜肴无定式,炝蟹肯定是少不了的,但都会燉老酒、生暖锅,杯箸交错之中感叹当年之辛苦,祈求来岁风调雨顺。席间,长辈夹菜给孩子,并以吉利话鼓励,讨新岁彩头。这一餐以前还有一个规矩:唯全鱼不可动筷,留至新岁,其所寓意为“岁岁有余”。
年夜饭后是所有孩子最喜欢的环节——分发“压岁钱”,这个钱今夕要压于枕下,以期好梦,这一个年味儿全国都一样。
吃完年夜饭,家里的主妇还得将次日需动刀的食物切好,然后进行全年最后次的扫地。这次扫地须从外往里扫,边扫边说:“元宝扫进来。”扫毕的垃圾须倒在自家的火缸里,以免“漏财”。扫地毕则洗净扫帚,柄上挂扎元宝年糕,以敬“扫帚公公”和“扫帚婆婆”。再以米筛盛酒肴搁凳上,在卧室祀“床公床婆",祈小孩终岁平安。
以前时候农家还会在田头祀“地孔大王”,山区则祀“山王虚空”,并祀牛栏、猪圈、鸡笼各神,以求“六畜兴旺”。传说灶神于是夜返回人间到各家点卯,故媳妇均须在夫家过年。此夜各家水缸都要挑满;米缸要盛满米,并置元宝年糕、如意年糕和鱼、肉、饭各一碗于米缸内,谓之“缸缸满,甏甏满”。
各家点灯,殷富人家高烧明烛,从日落点至次日日出,谓之“接光”。在一切准备安排完毕后,燃放“关门炮”,宣布这-年的日子由此喜气洋洋地结束。如果是信佛妇女在此夜会坐待晓至,或径至寺庙守岁,谓之“坐夜”,并于次日清晨“烧头香”。
-4-
第二天,一大早被会吵醒,因为“开门炮”是初一到的第一个信号!这一习俗在农村尤为明显,表示这家主人在新年的第一天依旧保持着披星戴月开门出工的勤劳习惯,用此第一声开门炮常常在子夜鸣响。鞭炮有驱邪贺瑞的意义,也暗示年景的“爆”发兴隆。
这天,人人都换上新衣或整洁干净的衣服,有些文化意识的家庭都张贴大红春联,以示“万象更新”。贴春联的习俗南部地区(宁海、象山等)比北部兴盛。
初一的早餐必吃有象征意义的汤团,也作“汤圆”或“汤元”,取其“团团圆圆”或“恭贺元日”的暗喻。汤圆在整个春节期间都是作为待客的主要点心。
初一这一天就是“休息”,所以在早饭过后,晚辈须得正式向长辈拜岁,也就是走亲戚。
初一这一天嘴里只能说吉祥的话,不可以“口无遮拦”说些不吉利的话,甚至连谐音歧解的词语也要忌说,如余姚等地区,以至死人也不报丧、不举哀,等初五以后再作料理。
这一天一定得开一个好头,晚上,太阳还没下山就要早早地回家睡觉,不出门,过一个“太平夜”。
到了初二,整个老宁波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
从初一开始,连续三天都是龙灯、马灯、船灯闹新春的日子。宁波的龙灯以布龙为特色,尤以奉化条宅或鄞县大岙布龙著称,不但造型美观。且能配合锣鼓舞出种种花样。马灯又有四盏与八盏之别,均由八九岁十来岁的孩子表演。用《马灯调》套唱吉词的四盏马灯,有一种肩扛的小云锣伴奏,这就增加了不少的节日气氛。
八盏马灯则是一种化装的队列舞,由八名古代武士装束的“马兵”和两名持旗的“将军”集体表演的一种类似傩舞的舞蹈,以种种队列的变化来表现升帐、点兵、布阵、交战、凯旋等舞蹈化的战事情节。这种舞蹈以鄞县的白象桥马灯著称,其地紧邻宋金江南首战地高桥,传说为纪念高桥大战面作。
在春意盎然的节日里,龙灯和马灯敲敲打打挨户造访“拜年”,前导者手提写有灯会名号的灯笼登堂人室,口诵吉辞,分送一种相当于贺岁卡的灯票。主人或出钱财,或出年糕酬谢。遇有大的明堂(天井)或晒谷场,方能撒开阵势舞弄一番。
龙灯和八盏马灯表演的时候,常常有跑狮子助声势,亦即舞狮表演,其舞式与北方狮子大同小异。同时各地尚有许多地方性的娱乐表演,如西乡的大头和尚,镇海江南(今北仑)的造跌等,都有着民间喜闻乐见的表演样式。
宁波有些村镇,会在春节里请两个戏班子连做三天三夜的春社戏,那时候邻村乡谊、远近亲友或呼朋引类、或主邀客访,纷纷赶来看戏,摊贩也尾随而至,好一番热闹。
与别地稍有差异,宁波春节有“伴扫地”的习俗。
丐帮(称“发财人”)背负竹座、手持饰有红球的扫帚,佯作扫地状,并口唱健曲:“撩起金扫帚,瑞格(象声)一把扫。扫到东,老板屋里游青龙,青龙盘米缸,黄龙盘谷仓;扫到南,老板屋里发大财,大大元宝使箩抬,小小元宝使船载....”以此讨口彩、祈吉祥。
春作活动过初五已近尾声,初五又为财神日,商家尤为看重,必得请财神后才可以开门营业。初七八基本告竣了,因为宁波人多信佛,所以有着初七夜过七座桥,且不走回头路,初八拜八个寺庵,又称“走七桥,拜八寺”。
老宁波的年俗直至现在仍被人津津乐道,马上又要过年了,不如在留言区分享下你的过年计划!
新的一年,宁波人物祝大家合家欢乐、财源广进、好运连连!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boshizx.com/nbzw/8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