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博馆藏竹木牙角器典藏鼎盛时代名匠技艺
头条战略合作品牌
贝林基金会/贝林自然世界
竹刻、木雕、象牙及犀角雕刻,合称为“竹木牙角”。
中国竹木牙角工艺的历史源远流长,积淀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滋养它的土壤。它们虽器微却精雅细致,一件件灿古烁今的作品都承载着工艺背后的文人情结和人文精神。
在史前至明代早期的数千年历史中,竹木牙角器尽管一直存在,但从未引领风骚。当时竹木牙角器存在的价值,更多是体现在实用性上,或者兼具实用与审美功能。直至明中期至清中期,这段近年的时间才是竹木牙角器发展的鼎盛时期,精品迭出,大放异彩!
收藏于南京博物院的竹木牙角器,虽然在院藏43万余件藏品中,只占据了极小的份额,但其中不乏工艺上佳的艺术珍品,它们丰富了南博的文物典藏品类,也为陈列展示及文物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素材。南博院藏的竹木牙角器,主要来源于原国立中央博物院旧藏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公私捐赠和历年的文物征集。
《明清·民国竹木牙角器》
“南京博物院珍藏大系”系列图书中的《明清·民国竹木牙角器》,以精美高清大图再现院藏竹木牙角器的魅力。其中包含自明至民国各个时期的作品,以江南地区的藏品为主,兼有来自其它地域的作品,器物的门类基本覆盖了竹木牙角器常见的各个类别,主要的工艺技术与作品内涵也都得以完美呈现。本书成为广大竹木牙角的爱好者与工艺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参阅资料。
竹刻
竹刻类文物有竹筒雕和竹根雕。竹筒雕主要是文房类器物及香具,包括笔筒、臂搁、香筒等;竹根雕则以圆雕摆件为主。
在南博院藏竹刻藏品中,极负盛名且弥足珍贵的作品应当是明代嘉定派竹刻开山人物朱鹤的竹雕松鹤笔筒。朱鹤是正德、嘉靖年间嘉定派竹刻的开山始祖,这件竹雕是他晚年的一件代表性佳作。朱鹤存世有年款的竹刻作品基本为赝品,而这件松鹤笔筒是目前文博界唯一被认可的朱鹤竹雕真迹,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朱鹤竹雕松鹤笔筒明高17.8厘米
口径14.9厘米该器器型较大,尽显雕刻者的高超匠艺。整体设计以山间老松巨干为主体,仙鹤、梅桩、竹叶、灵芝等附绕四周,典雅别致,富有强烈的山林韵味。技法中运用了圆雕、透雕和高浮雕等,刀法与技艺极为娴熟,富有层次,生机盎然。它作为书斋之长物经年把玩,因此表面呈现出琥珀色的光泽。
濮仲谦作为明代金陵竹刻创始人,也是最负盛名的文士匠人。清初张岱在其《陶庵梦忆》中称赞濮仲谦的竹雕之作:“古貌古心”和“技艺之巧,夺天工焉。”濮仲谦擅长浅雕及线刻,线条细如毫发。南博藏有数件濮仲谦款竹刻作品,以竹雕“会昌九老”图香筒、八仙渡海笔筒等工艺最为精到,时代气息、风格也最为接近,为极精之器。
濮仲谦款竹雕“会昌九老”图香筒明高17.5厘米
口径3.9厘米“会昌九老”图香筒取修直的长节竹干,去青。周身镂刻浅浮雕人物、山水、树木花草及水桥楼阁等,上下两端以梅兰纹一周为饰,主题图案取材于脍炙人口的“会昌九老”雅集图。香筒雕刻山中林壑幽美,楼阁掩映,松梅婆娑蔽日,枝干中又有藤蔓缠绕,松鼠玩耍。长髯老者或戴东坡巾,或着幞头,在林间或抚琴,或观画,或赏花。另有一位老僧盘坐松下对弈,这便是“九老”雅集。下端怪石上浅刻“仲谦”款识,印鉴为篆书朱文“濮”。字、印皆文雅质朴。造型玲珑小巧,雕镂精致,后经常年书斋把玩,竹面闪现出如血珀般的艳丽光泽。
南博还有一些藏品,作者的声名虽难以和朱鹤、濮仲谦等大家并论,但匠心独运,雕制精善,且属真品,具有较高的工艺及史料价值。例如赵书竹雕四君子图筒,就是嘉定派的一件竹刻精品。而且大量以名家书画为蓝本或文人参与创作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工艺的高度虽然并非极致,但也不失一袭清风之气,为竹刻界注入人文的气息。
赵书竹雕四君子图筒清长64厘米
口径6.2厘米体瘦长,两端包镶已流失。以中间的竹节作为自然分界,上部陷地阴刻秋菊、水仙、竹叶、灵芝,下部阴刻行书题跋,书风近赵孟頫,秀丽隽雅,雕刻较好地保留了书法笔意。
竹根雕作品以圆雕为主要技艺,南博藏品中也不乏佳作。如:竹根雕渔翁,无论构图、立意、刀法以及人物神态,都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工艺水准,可谓形神兼备,是此类作品中的传神之作。这件藏品虽无款识,但应该是明末清初竹刻高手所作。
竹根雕渔翁明晚期—清早期高16.2厘米
底径12.5厘米以圆雕技法,随形赋意,雕一老翁趴在大鱼篓上。渔翁腰挂小鱼篓,右手提两条鱼,脸上充满丰收的喜悦。雕刻技法也有粗犷之处,如衣褶、鱼篓、水波等,大开大阖,线条峻急有力;而精细之处如发须、五官等,特别是人物表情的刻画极其细腻,眯起的双眼带动了面部肌肉,十分写实。相貌清癯饱经风霜的渔翁,表现出知足常乐、超然物外的气度。此件人物比例准确,肌体有质感,整体刀法舒畅健朗,镌刻技巧极为精湛。
木雕
南博院藏木雕类文物大致取材于紫檀木、黄杨木、黄花梨、沉香木、楠木、龙眼木、酸枝木、瘿木等。木雕类器物和竹刻器有着较深的渊源,但是因为材质的特性,木雕可以制成的器物种类更加丰富。
在众多院藏木雕类文物中,有的藏品匠心独运,有的工艺精到,有的文风袭人。如:瘿木雕水瓢本为日用之物,因为巧手的雕琢、后经清代名家毕沅、郭麐等递藏、赏玩,让它被笼上了浓郁的文化色彩,更显古雅可爱,是一件以取法自然为审美追求的器物。另从黄杨木刻梅花笔筒的器型看,风格近似前清之物,黄杨包浆红润,古雅可爱,文气袭人。梅花的画法及落款的风格与七峰居士汪士慎书画真品也相一致,这很可能是汪士慎自画自刻自用的器物。还有一些小件作品,如:紫檀木雕莲蓬带座小盒设计构思颇为巧妙,莲蓬及莲花的造型源于生活,又加以修饰,更具美感。在雕刻工艺上也一丝不苟,打磨精细。所以它不仅是一件实用器具,也是一件别具匠心的艺术珍品。
瘿木雕水瓢清通长21.3厘米
通宽16.9厘米
通高9.8厘米取天然瘿木稍事打磨而成。内膛髹黑漆,阴刻隶书诗文,落“大涤子”款;外壁瘿瘤累累,刻篆书章两方,分别为“毕沅珍藏”和“郭麐叹观”。大涤子为石涛(—约)别称,清代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器内书法风格与水准同石涛真迹颇为相近。黄杨木刻梅花笔筒清
高12.35厘米
口径7.9厘米笔筒取材黄杨,呈椭圆形,器型瘦高,下腹微微内收。器表阴刻老梅一株,梅花数朵,画面简约写意,近口处阴刻隶书“七峰草堂清供巢林汪士慎画并刻”。紫檀木雕莲蓬带座小盒清
通高6.6厘米
通宽6.6厘米本器分为器身和底座上下两部。上为莲蓬盖盒,盖盒外壁雕莲瓣纹,盒盖镂刻七颗活动的莲子;下为莲花形底座,上下各设交错的六瓣莲花,上部的短小,起固定盒身之用,下覆莲花较为修长。
在南博的这批木雕工艺品中,有数件带有宫廷精雅华贵气息,令人过目难忘。如:清代黄花梨百宝嵌“胡人进瑞”图笔筒雕嵌精致,刻画入微,装饰极具宫廷气息,是清代乾隆宫廷制用的精品;还有清代紫檀木百宝嵌花鸟纹笔筒,因为紫檀本身包浆润泽,百宝嵌工艺精致细腻,体现了很高的工艺价值;清代紫檀木雕葫芦纹如意盖盒,工艺繁缛,打磨精致,尽显雕刻技艺的高超。从器形看,它的功用是专门盛放如意的盒具,但材质、工艺、纹饰等也表现了清代宫廷文物的气象;清代紫檀木嵌玉十二辰葵式盒,从来源、材质、形制等多方面看,它应是清代宫廷盛放物品的盒具。
黄花梨百宝嵌“胡人进瑞”图笔筒清高14.9厘米
口径13.4厘米沿面微凸,直腹略内收,胎厚重。外壁以螺钿为主材作镶嵌,雕刻一胡人,左手托举石榴,右手牵形状奇特的小兽,刻画入微,有“胡人进瑞”之意。又以螺钿制成方章一枚镶嵌在器底,阳刻“乾隆御制”四字隶书款。紫檀木百宝嵌花鸟纹笔筒清
高14.5厘米
口径12.2厘米紫檀木制,圆筒形。器壁以染牙、螺钿、玛瑙、玉石等为材料加以雕琢组成喜鹊、梅花、竹石图案,寓“喜鹊登梅”之意。紫檀木雕葫芦纹如意盖盒清
长46.5厘米
宽16.5厘米
高9.7厘米盒取整料剖为二,其内掏膛,其外雕刻,以子母口上下相合。外壁满雕葫芦及缠绕的枝蔓,取“瓜瓞连绵”意,喻子孙昌盛。紫檀木嵌玉十二辰葵式盒清
高6.4厘米
直径22厘米形体略扁,六瓣葵花式,盖盒子母口相合。盖中心以白玉及墨玉镶嵌太极图(墨玉已流失),太极外缘以银丝镶嵌回纹一周,外圈再镶嵌白玉制十二生肖,近葵口边缘以两道银丝镶嵌如意形状的纹饰。
南博还藏有20余件沉香木制品,纹饰、器形、工艺各异,但都雕治精善。如:明代沉香木雕松竹人物纹杯,整件作品雕刻劲挺、短促,审美趣味上粗犷而古雅,古人对隐逸闲适生活的向往跃然于器表;还有清代沉香木雕山水笔筒的画面意境清幽,引人入胜,如身临其境。雕刻更显细腻、严谨,是沉香木中较为精细之作,传达出古代文士对山林隐逸生活的喜爱和向往,器物在审美上也达到了材质和工艺的完美结合,古朴厚重,旨趣高远。另外,旧藏清代迦南香嵌金寿字佛珠,做工极为讲究,材质名贵,是清皇室旧物珍品,用来奉行佛事,而且保存十分完整,实属难得。沉香被喻为“众香之首”“木中舍利”,古籍中很早就有关于沉香的记载,宋代时逐渐发展成为文人雅士观赏、把玩、品香、会友的上品之物。至明清时期,皇室宫廷更是崇尚用上乘沉香制成各类器物,以供雅赏。
沉香木雕松竹人物纹杯清高6.3厘米
口径6.1厘米杯以沉香木深刻而成,呈不规则形,敞口,腹内收。外壁高浮雕,陷地深刻,画面雕山岩松竹,松竹以下刻人物,一执蒲扇,一倚几而坐,形象写意古拙。沉香木雕山水笔筒清
口径16.9厘米
通高(连座)16.5厘米口微敞,呈不规则形,平沿,斜腹内收。整体高浮雕层叠的山峦,茂盛的林木,匡庐隐约,如世外桃源。一人骑马前行,小童抱琴相随。迦南香嵌金寿字佛珠清
珠径1厘米此串迦南香珠配以“外锦缎内银质”的龙纹盖盒,底衬镂空“卍”字形纹饰。佛珠由颗打磨成珠的迦楠香组成,上面镶嵌金珠组成的“寿”字,寓意“福寿”,佛头为琥珀。
牙雕
南京博物院藏牙雕主要以把玩件和摆件为主,也有文房器具、博彩以及诸如奁盒、鞋拔等实用类器物,这也是基于象牙本身的属性。结合风格、工艺等要素看,它们主要来自于福建、江南、广州、北京等地的制作。
牙雕的工艺一方面与竹木类相通,但因为象牙的质地更为细腻,色泽更为单纯,所以在精雕细琢上更显现了它的优势。如:象牙雕庭院人物纹长方奁,采用花上压花的工艺,雕刻繁密工整,布局繁而不乱,是广作牙雕的常见风格,显示了广东牙雕较高的工艺水准;清代象牙雕群仙祝寿图大瓶雕刻细密严谨,以浮雕及镂雕法雕刻,繁而不乱,工艺水平极高,而且茜色工艺也是在牙雕中常见但区别于竹木类的工艺。还有象牙雕“刺虎”摆件,题材取自昆曲《铁冠图·刺虎》中的一个场景,采用圆雕、浅刻、镶嵌、茜色等多种工艺雕制而成,达到极佳的艺术效果。
象牙雕庭院人物纹长方奁清长43厘米
宽12.5厘米
高8.5厘米奁为长方形,盖和身以铰链相连。盖面及四周雕刻亭台楼阁、庭院、人物,棱角及边框以花叶装饰。象牙雕群仙祝寿图大瓶清
高40.2厘米此件象牙大瓶器形硕大,盖钮雕刻仕女童子,绕颈一周刻众多仙姑,瓶身满刻亭台楼阁、云彩、树石、人物,组成一幅生动的群仙祝寿画面。这类题材看似表现自由逍遥享乐的神仙世界,其实更像热闹繁华的市井生活。象牙雕“刺虎”摆件清晚期—民国
通长40厘米
通宽40厘米
通高28厘米主体以象牙制,分前后两部。前部圆雕,雕刻了李自成起义军中绰号为“一只虎”的将军李固,左手扶头,醉眼微闭,似不胜酒力,斜靠圈椅;宫女费贞娥则是身形微躬,手持利剑,双眉紧蹙,欲行刺被其灌醉的李固。人物形象刻画逼真,充满了紧张感。场景内其他一些牙雕家具雕工也十分精彩,比如落地烛灯,灯罩薄如蝉翼,上面还浅雕了一位仕女,翩翩起舞等......背景雕刻一屏风,外框木制,中间镶五块象牙小板,从右至左以行楷书阴刻昆曲《刺虎》一折中的曲牌,全为唱词,省去介白、脚色等文字。中间一块尺寸略宽的象牙板,题刻故事情节概述,署款“敬业斋主人并识”。整个器物局部染色,所染颜色一方面显示物品的原有色彩;另一方面和象牙的本色形成了鲜明对比,使作品更为丰富生动。
院藏较多的明代象牙佩饰、把件和印章等,器型虽小,但雕琢文雅隽永,体现了明人审美旨趣的高雅与自信。而且历经数百年岁月的沧桑,器物所传递出来的拙朴与苍古之美,也非常独特。民国时期微雕界有两位出自扬州地区的名家,分别是于硕和吴南愚,院藏象牙雕“张敞画眉”插屏就是吴南愚所制,在屏心的方寸之间,浅刻人物故事,不露刀痕,营造出浓淡相宜的水墨效果,好似一幅以象牙为纸的中国画,显示出高超的技艺。
象牙雕“张敞画眉”插屏民国通高27厘米
宽19.8厘米景屏外框与座屏是红木制,屏心以象牙为材料,单面阴刻“张敞画眉”故事图,并填墨。画面左侧留白处长题,署款“江都吴南愚刻”。张敞,汉时平阳人,宣帝时为京兆尹。张敞常替妻子画眉,《汉书·张敞传》有记载。古代常以此比喻夫妻感情好。
犀角雕刻
南博院藏的犀角类器物,与竹、木、牙雕相比,在数量上要少了许多。犀角材质极其名贵,每一件犀角作品工艺也都极为高超。
比如明代的犀角雕玉兰花杯,器型虽小,但雕琢古朴厚重,花枝分布疏密相宜,呈现了文雅古朴之美;明晚至清早期的犀角雕山水人物纹杯,从工艺上来说,整体设计匠心独运,布局繁简得当,雕刻精善,格调高逸;还有犀角雕仿树瘿纹杯,充分利用材质本身的属性,稍作雕琢打磨,给人古朴、圆润、浑然天成的审美感受。其他几件犀角杯展现着浮雕、镂雕、深刻、浅刻技艺,在工艺上各擅其长。此外,南博还藏有牛角器数件,也一并收入《明清·民国竹木牙角器》,以资参考。
犀角雕玉兰花杯明高5.2厘米
口径7.7厘米杯敞口,弧腹,平底。杯身以高浮雕雕琢盛开的玉兰花两朵,花苞数枝。图案简约,工艺古拙,虽为小器,依旧古雅可爱。犀角雕山水人物纹杯明晚期—清早期
高14厘米
口径17.2厘米杯敞口,平底。以松树主干作为杯把,外壁浮雕满刻,上部山石壁立,宛如危石垂崖;中间数位高士游走于山林间,并有楼阁掩映;下面有小溪,一船夫立于舟头,与高士遥相呼应。外壁近口沿处刻阳文应景七言草书“水色连天向何流”,内壁以浅浮雕刻云石纹。本器的立意应是古代文人对山林隐逸生活的向往。犀角雕仿树瘿纹杯明晚期—清早期
高6.5厘米
口径13.9厘米杯敞口,平底,杯口呈椭圆形。杯身采用浮雕技法,雕琢出凹凸相间的树瘤,口沿处阴刻“子孙永宝”四字篆书铭文。
那些明清技艺非凡的名工巨匠
将我国雕刻工艺推至鼎盛阶段
南博珍藏大系——《明清·民国竹木牙角器》
收录了一件件巧夺天工的臻美器物
也留存下蕴含人文韵味的历史记忆
扫码下单
40本大书精选43万馆藏精华:南博珍藏大系新书出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boshizx.com/nbzw/851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