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有种神秘方言堪比熊猫 仅剩几百人会讲
明洪武十九年(年),明朝开国元勋汤和受朱元璋之命,赴沿海筹建军事要隘,筑城凿池,建设卫所。
卫所制是明朝的一种军制。每个军士受田15亩以维持生活,并提供耕牛农具,免其田租徭役。这样,朝廷无须从国库拨发粮饷便能维持一支庞大的边防力量。明朝自京城到郡县,皆设立卫所。天津卫、威海卫、金山卫、镇海卫是当时有名的“四大卫”,观海卫也是在那一时期出现的。因城池面向大海,意之观海,城中屯兵设卫,故名观海卫。
观海卫建置之初,驻军大多来自余姚一带。余姚同慈溪相邻,很多士兵常私自回家。朝廷看到这个问题,便从福建调兵前来守护,并在当地定居,繁衍后代。守军带来的福建话同慈溪当地方言融合,逐渐演化出一种方言,这就是“燕话”。
为何叫燕话?燕话在外乡人听来,很像燕子的叫声叽叽喳喳,只闻其声,不知其意,由此得名。
卫军在城内驻军扎营,燕话便成了城内的“官方语言”,于是燕话又称“卫里话”,占据主导地位。百姓要想进城办事,首先得过语言关,因此当时就有“不懂燕话难进城”之说。
随着海患的平息,卫所日渐削弱,城池的戒备也逐渐废除,四方乡民陆续进城谋生,集市逐渐形成。到这个时候,城内的士兵才发现,他们以前所说的燕话已经不再主流和官方,必须得学会城外话方能适应环境。
卫城的西、北二门近海,对外接触较少,燕话的使用时间更长,而东、南二门紧邻城外乡村,对外接触频繁,集市形成较早,那里的燕话更早一些就失去了主导地位,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懂燕话的观海卫人,大多聚集在老城的西面和北面,也就是现在的卫西村和卫北村一带的原因。
古时候,观海卫一带地少人多,出海谋生成为观海卫人的重要出路。很多人漂洋过海,在海外落脚定居,把祖宗传下来的燕话也传入外洋。南洋人称燕话为“暗话”,常常作为华侨传递信息和联络乡情的纽带。现在有的观海卫老人还说,侨居海外的三北人,早年恪守“宁弃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祖训,都要让儿孙学几句燕话,这成了观海卫人的象征。
时至今天,上海滩叱咤风云的“宁波帮”头面人物虞洽卿使用燕话的故事,还令观海卫人津津乐道。
生于年的虞洽卿是慈溪人,少时家境贫寒,15岁时到上海当学徒,因为勤奋踏实,终有成就,年与人合伙创办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任理事长。在证券交易市场,他把燕话作为交易时使用的暗语,常能出奇制胜。燕话因此被称为神秘的密语。为了破译燕话,掌握交易动向,洋人曾聘请过当时的一些语言学家,但燕话发音不涉字义,破译的尝试无功而返。据传,当时还有一些国外的语言学家通过公开和秘密的渠道来到观海卫,调查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也未取得什么进展。
抗战时期,燕话在情报传递方面也发挥过独特作用。三五支队队员进城,曾利用燕话联络情报和逃避敌伪的搜查。
随着时代的变迁,口口相传了多年的燕话逐渐消失,会讲的人也越来越少。燕话极强的地域性,也是其最大的局限性,使用的原本就不多,加之艰涩难懂,讲的人势必越来越少。如今观海卫一带能讲燕话的已经只剩下寥寥数百人,而且有的人即使会说燕话,开口的时间也不多,久而久之,原本会讲的也渐渐淡忘了。
好在一批民间人士还有慈溪当地的政府部门白颠疯图治疗皮肤白癜风专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boshizx.com/nbzw/1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