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建新宁波湾区经济发展介绍

参加学习培训,当时记的笔记挺多,回到岗位一忙,学习笔记就束之高阁,现场学习的冲动、感悟、想法也烟消云散。很多时候,都是只学不习。只知不行,不是真知。学后习,习后行,行后知。听懂(知道)的是符号,沒有任何价值,行动才有价值,坚持才能成为本能和习惯,才能达到学习最终目标。

发展湾区经济的现实意义

1、湾区经济的由来

粤港澳大桥建设引发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3月1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研究院成立。当粤港澳大湾区上升到国家战略,湾区经济成为时下大热点,浙江省也快步跟进。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世界60%的大城市坐落在湾区,湾区占世界经济总量的75%。

《纲要》提到,粤港澳大湾区的五大目标是: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粤港澳大湾区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惠州、江门、中山、肇庆九市组成。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与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比肩的世界四大湾区之一。杭州湾湾区将要成为世界第五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年末总人口约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0.87万亿,人均GDP15.6万元,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

粤港澳大湾区区域优势明显、经济实力雄厚、创新要素集聚、国际化水平领先、合作基础良好,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有利于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进一步密切内地与港澳交流合作,为港澳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港澳同胞到内地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有利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提供支撑;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有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区域双向开放,构筑“一带一路”对接融汇的重要支撑区。

2、湾区经济的基本含义

湾区是指由一个海湾或者相连的若干个海湾、港湾、邻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

国际大湾区:以开放性、创新性、宜居性和国际化为其最重要特征,具有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和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发挥着引领创新、聚集辐射的核心功能,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

国际大湾区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区域地理条件优越,港口资源优势突出;

第二,具有完善的产业服务体系,城市功能强劲;

第三,拥有丰富的金融、人才、资本、信息和土地等要素资源;

第四,建立较完善的国际化市场体系,企业经营和交易活动十分便利;

第五,具有一流的制度环境和先进的管理机制;

第六,具备多种文化融合的人文基础;

第七,湾区内部城市有着明晰的层级梯次和功能分工。

湾区经济:由湾区地理位置所衍生出的经济效应被称为湾区经济。以湾区资源为基础打造的经济体系。也是海湾地区的城市群或都市圈。

3、国际大湾区简介

①纽约大湾区:

纽约大湾区由纽约州、新泽西州、康涅狄格州等31个县共同组成,面积平方公里,这一庞大的城市群以纽约为中心,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中间还点缀着费城等多个全球知名的大都市。纽约湾区可称为“金融湾区”。美国7家大银行中的6家,多家世界金融、证券、期货及保险和外贸机构均设于此,成为世界金融的心脏。这里也是世界贸易中心,各国大贸易公司均在此设立总部或办事处。其核心的纽约,为美国第一大港口城市、重要制造业中心,而且服装、印刷、化妆品等也居首位。世界强企业28家总部在此。纽约湾区以发达的金融和制造业、便利的交通、整体水平极高的教育和环境吸引了超过万人口,占美国总人口的10%,居国际湾区之首。年该区域GDP达到1.4万亿美元。

纽约湾区的心脏——纽约市是美国第一大港口城市,位于纽约州东南部哈德逊河口,占尽了地利。由曼哈顿、布鲁克林、布朗克斯、里士满和昆斯5个区组成的纽约,面积.8平方公里,其中面积最小但最核心的曼哈顿(57.7平方公里),集中了闻名全球的华尔街、百老汇、中央公园、联合国总部、第五大道、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著名机构和标志性建筑。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的华尔街金融区内,更集中了超过万人、多家银行、交易所、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

②旧金山大湾区旧金山湾区也成为全球科创界的尖端区域,“硅谷”一词闻名遐迩。旧金山湾区是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的一个大都会区,陆地面积平方公里,人口超过万。旧金山湾区位于萨克拉门托河下游出海口的旧金山湾四周,共有9个县、城镇多达个,主要城市包括旧金山半岛上的旧金山(SanFrancisco)、东部的奥克兰(Oakland)和南部的圣荷西(SanJose)等,世界著名的高科技研发基地硅谷(SiliconValley)即位于湾区南部。旧金山港也是美西重要港口。湾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高科技研发中心之一、象征着21世纪科技精神,拥有全美第二多的世界强企业总部(22家,仅次于纽约),是美国西海岸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年,湾区GDP高达亿美金。旧金山湾区是世界最重要的科教文化中心之一,拥有的世界著名高等学府包括公立型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私立型的斯坦福大学,以及世界顶级医学中心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截止年10月,超百位诺贝尔奖得主(伯克利位、斯坦福83位,等等)和众多菲尔兹奖得主(伯克利14位、斯坦福8位)、图灵奖得主(斯坦福27位、伯克利25位)曾在湾区求学或工作;更有约位奥运会冠军(斯坦福枚金牌、伯克利枚金牌)从这里走出。旧金山湾区从20世纪起一直是美国嬉皮士文化、近代自由主义和进步主义的中心之一,还有全美最大的艺术设计院校——旧金山艺术大学。旧金山是旧金山湾区长久以来的文化、财经、和都市中心。东湾包括康特拉科斯塔县(ContraCostaCounty)以及阿拉米达县(AlamedaCounty)全境,狭义则泛指两县滨临旧金山湾的城市,旧金山湾南端,硅谷中心地带,世界知名大型高科技公司云集于此,北湾马林县是最富农村,地广人稀。③东京大湾区东京大湾区是日本最大的工业城市群和国际金融中心、交通中心、贸易中心和消费中心。在庞大港口群的带动下,东京湾区逐步形成了京滨、京叶两大工业地带,钢铁、石油化工、现代物流、装备制造和游戏动漫、高新技术等产业十分发达。同时该区域也是三菱、丰田、索尼等一大批世界五百强企业的总部所在地。该湾区集聚了世界强企业的60家企业总部。年该湾区GDP达到约1.8万亿美元,是全世界经济总量最大的湾区,号称世界最成功的大湾区。东京湾是一个面向太平洋的优良港湾,它分为东西两侧,东侧是千叶县的房总半岛,西侧是位于神奈川县的三浦半岛,而湾底就是东京的银座地区。通过两个半岛之间狭窄的浦贺水道与西邻的相模湾会合,东京湾与太平洋相连,面积约平方公里。依托东京湾发展起来的东京首都圈,包括东京都、琦玉县、千叶县、神奈川县等“一都三县”,面积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3.5%。GDP总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常住人口为万人。日本的东京湾区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主要依靠人工规划而缔造的湾区,成为人工规划湾区建设的典范。其基本历程是:依托港口建立交通体系,引进和发展制造业,完善服务业体系,吸收人口形成大规模城市群,建立协调机制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4、宁波发展湾区经济的现实意义第一、湾区经济联动发展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湾区经济联动发展是“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在宁波的具体实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的对外门户是港口城市,战略实施需要依托湾区的港口优势资源。湾区经济联动发展是浙江海洋经济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海洋经济既是海上经济更是滨海经济,必须海陆对接,湾区是对接的重点。湾区经济联动发展是落实习近平同志指示、建设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内在要求。习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对宁波的城市和港口发展作出过许多重要指示,例如利用港口资源优势打造港口经济圈,对宁波长远发展意义重大。第二、湾区经济联动发展是加快打造名城名都的手段在新的形势下,宁波提出了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高水平完成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成为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名城名都”,建成更具亚太门户功能的宁波都市圈和港口经济圈,制造业创新中心,经贸合作交流中心、港航物流服务中心的集聚辐射能力大幅提升。宁波湾区经济联动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资源和抓手。湾区经济联动发展是实现宁波跻身大城市第一方队的必然要求。湾区资源是宁波最大资源,也是最丰富资源。湾区经济联动发展是宁波建设港口经济圈的内在要求。湾区经济与港口经济圈在内涵和要求上是基本一致的。湾区经济联动发展是宁波实现“中国制造”示范城市的具体要求。利用湾区的滩涂资源和相对较大的环境容量发展大工业,推进宁波产业发展。第三、湾区经济联动发展是符合产城融合发展的举措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杭州湾大湾区有望成为国家湾区经济发展的第二个战略。有利于区域城市和产业布局优化,促进城市与产业的融合和联动发展。湾区经济联动发展有利于加快推进全域都市化。湾区经济有助于城镇化加速推进,促进农村和农业人口向城镇集聚。湾区经济联动发展有利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引进新的高新产业项目,带动区域产业提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湾区经济联动发展有利于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促进重化工业向滨海滩涂区域集聚,集中建设环保设施,有助于土地、水源和大气等环境资源保护。宁波湾区经济的目标定位   1、宁波湾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   第一,区位优势突出。宁波湾区地处我国东部沿海的中段,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能够快速直达沿海各港口、长江沿岸城市,具有连接东中西、沟通海内外的地理区位和经济区位优势,是浙江省大湾区核心区块、长三角城市群南翼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龙眼”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城市。   第二,港口优势突出。宁波舟山港拥有泊位个,其中万吨级以上个、5万吨级以上86个,与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个港口开通多条航线。货物吞吐量连续八年位居全球港口首位,年港口货物吞吐量10.8亿吨,成为全球首个货物吞吐量突破10亿吨的超级大港,集装箱吞吐量万标箱,居全国第二、全球第三。   第三,宁波海湾资源最为丰富。北有杭州湾、南有三门湾、中有象山港湾,海湾资源之多全国之最,全球少见。杭州湾大湾区是我国最重要湾区之一,有可能成为继粤港澳大湾区之后又一个国家级的湾区战略。该湾区包含上海、宁波、杭州、嘉兴、绍兴和舟山,南北两端的上海和宁波最重要。三门湾湾区体量相对较小,但拥有广阔的滩涂资源和较大的环境承载能力,被孙中山先生称为“实业之要港”,是临港大工业发展的理想之所。南岸台州正申报湾区经济示范区,北岸宁海、象山区域条件更优越。象山港湾是我国最大、自然条件最优越的内陆港湾,是文化旅游、水上运动和休闲宜居的理想之地,堪比悉尼湾和维多利亚港,发展潜力巨大。   第四,海洋资源富集。宁波湾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滩涂、海岛、岸线、渔业、近海及海岸湿地等资源,海域面积达.8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占浙江省1/3,海岛数量众多,渔业资源富集,开发潜力巨大。旅游资源丰富多样,4A级以上景区达29处;森林覆盖率达50.2%,生态环境全国一流,为湾区经济集聚人才、高端发展,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   第五,产业基础雄厚。宁波形成了汽车制造、石化、设备制造、纺织服装、家电、电子信息、新材料、绿色能源等八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是全国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首批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石化产业基地,拥有多个行业细分领域“单打冠军”企业,个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有28个行业冠军。年全市经济总量超过万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约20%,工业总产值突破0亿元,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四,长三角第三。   第六,开放优势突出。宁波对外开放起步早、程度高、平台多、功能强,拥有9个国家级开发区,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投资贸易关系,主要外向型经济指标占浙江1/3左右,境外企业和机构超过0家,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进出口总额超千亿美元、对外投资超百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超亿美元的城市。   第七,人文底蕴深厚。宁波自古以来人文荟萃,是四明学派、姚江学派和浙东学派的发源地,是远近闻名的“状元之乡”,书香文化氛围浓厚,先后产生了多位宁波籍两院院士。宁波商业文化源远流长,宁波人以善于经商闻名于世,宁波人的创新意识和改革意识在全国处于前列,明清时期“甬商”是全国十大商帮之一,诞生邵逸夫、包玉刚、丁磊等一批著名企业家,拥有30万海外“宁波帮”人士。   2、宁波湾区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宁波发展湾区经济拥有许多机遇:   第一,从战略高度看,“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实施为宁波湾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高度。作为古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之一、国际知名远洋干线港和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宁波湾区在辐射带动内陆地区高水平开放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宁波湾区拥有长三角地区最丰富的湾区资源、最完整的湾区形态、较发达的湾区经济,是长三角地区最具湾区经济发展潜力的战略区块。   第二,从发展动能看,创新驱动、海洋强国战略为宁波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宁波拥有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现代工业体系,在临港工业和新兴产业领域培育了一批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和品牌。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宁波市是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海洋强国战略加快推进,发挥宁波海洋经济产业优势,构建陆海统筹发展新格局,为湾区海洋经济发展激发新活力。   第三,从区域协调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浙江省大湾区建设给宁波湾区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为宁波湾区主动接杭融沪连苏宁,吸引沪杭宁苏等地人才、资金、科技成果,加快宁波湾区经济发展。特别是给承接上海先进制造业转移,建设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带来了便利。一体化也为发挥宁波港口优势辐射带动长三角其他地区,实现区域联动发展提供新平台。浙江省“四大战略(大湾区、大都市、大通道、大花园)”中,大湾区是第一战略。大湾区建设进一步凸显宁波湾区的区位、港口、资源和产业优势,为宁波推动湾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构建互联互通交通网络体系,建设浙江省大湾区中心城市,推进宁波都市圈建设,拓展腹地空间,提升城市国际化能级,打造绿色智慧人文和谐的现代化大湾区提供了新机遇。   宁波发展湾区经济也面临着不少挑战:   第一,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高端人才不足。宁波湾区教育资源和大型科研院所较少,高校数量仅有15所,缺少和高校,人才资源相对短缺,在校大学生数仅15万人,而同类城市中杭州38万人,南京80万人。科技研发投入比重偏低,年宁波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2.4%,不仅大幅低于杭州、上海两个相邻城市,也低于青岛、无锡、苏州等经济规模相近城市。   第二,产业结构不优,处于价值链中低端水平。产业发展仍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占比小,新动能发展不足,年宁波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分别为26.7%和40.9%,远低于杭州的30.6%和50.1%。大部分企业仍以加工制造为主,研发设计和供应链管理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   第三,国际高端要素集聚能力偏弱,开放链接性不强。宁波湾区国际高端人才比例偏低,每万人中国际人才数不足1人;有影响力的全球科创平台和世界五百强企业数量较少,国际知名金融机构落户不多,世界强企业落户只有49家,远低于上海、杭州等城市。城市国际通达性不强,国际航线和入境游客数量少,年宁波栎社机场出入境人次为万,仅为杭州的1/4左右。   第四,要素资源压力加剧,生态瓶颈显现。宁波湾区土地等资源紧张状况开始凸显,建设用地不足,腹地空间有限,通过围填海新增用地空间受到严重制约。临港工业能源消耗较大,随着能源“双控”力度加大,新上重化工项目难度越来越大。海洋生态环境未得到明显改善,沿湾环境修复整治任务艰巨,湾区滨海湿地逐渐减少,自然海湾和美丽海岸线亟待保护。   第五,国际经济形势发生变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遇到波折,给湾区外向型经济发展带来不确定性;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亟需培育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湾区经济发展面临加快转型升级的压力;区域经济发展格局面临重塑,“抢人大战”愈演愈烈,特别是上海、杭州等周边城市虹吸效应显著,对宁波湾区经济发展集聚高端要素带来重大挑战。   3、宁波湾区经济发展的基本定位   宁波湾区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总体目标,认真落实浙江省委“八八战略”和宁波市委市政府“六争攻坚”决策部署,以数字经济为导向,加快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构建彰显湾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都市极核功能,促进湾区协调联动发展,建设现代产业创新中心、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智慧海洋先行区、开放经济新高地,打造成为绿色智慧和谐美丽的世界级现代化大湾区核心城市,为浙江省大湾区建设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坚持四大原则:创新驱动、开放引领、生态宜居、统筹联动   五大基本定位:   第一,国内领先的现代产业创新中心。坚持创新引领,紧密结合宁波湾区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需求,加快推进前湾新区、甬江科创大走廊等重大创新平台和石墨烯、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集聚创新要素,顺畅科研成果转化渠道,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深度融合,构筑良好的创新生态,成为现代产业创新中心。   第二,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以智能制造为重点,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智能信息终端、智能装备、智能家电、绿色石化、新材料、海洋高技术和航空航天产业,打造“智能升级、智慧转化、智力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宁波智造”品牌,重塑宁波先进制造发展新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样板区。   ——创新湾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生态不断完善。到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国家级研发机构数量突破40个,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0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50%,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率先迈入国家创新型城市前列。到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5%,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形成以智能经济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科教发达、产业兴旺、创新创业活力强劲的现代化创新湾区。   ——开放湾区。“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基本建成,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体制更加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到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超过11亿吨,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0万人次,世界强企业落户数超过75个,实际利用外资超过50亿美元,外贸口岸进出口总额突破2.5万亿元。到年,宁波湾区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对外交往更加频繁,成为陆海统筹、多元支撑的开放型经济高地。   第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慧海洋先行区。集聚、整合、优化区域创新资源,在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透明海洋等领域建设一批重大创新平台,重点突破海洋高端防腐新材料、海洋智能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空天信息一体化系统等关键技术,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慧海洋先行区。   第四,全球一流的供应链物流中心城市。推进“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中东欧投资贸易综合试验区、梅山自由贸易岛、大榭国际能源贸易岛、中国(宁波)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高水平开放平台建设,对标自由贸易区和自由贸易港开放创新政策,积极推进国家港航服务、自由贸易等改革试点,建设开放强市,打造新时代开放型经济发展新高地。   第五,国际知名的生态宜居品质湾区。利用宁波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有序推进滨海新城和特色小镇建设,完善国际化教育、医疗和人居环境,提升湾区集聚全球科技、金融、商务等高端生产要素功能,增强辐射带动作用,打造彰显滨海特色和人文特质的魅力海湾新城和国际港口名城。   4、宁波湾区经济发展主要目标   基本目标:扎实有序推进各项工作,促进湾区经济要素快速汇聚,湾区产业持续发展壮大,湾区城市形态不断优化提升,对外开放迈上新的台阶,建成富强、创新、开放、美丽、幸福的“五个湾区”,一个现代化、国际化的美丽幸福湾区将屹立祖国的东海之滨。   ——富强湾区。地区生产总值持续较快增长,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率先实现现代化。到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万亿元,占全省比重达到2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0亿元,智能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海洋经济和服务业占GDP比重分别超过19%和47%,人均GDP超过2.4万美元。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万亿元,人均GDP超过4万美元,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展质量明显提升,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化富强湾区。——创新湾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生态不断完善。到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国家级研发机构数量突破40个,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0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50%,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率先迈入国家创新型城市前列。到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5%,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形成以智能经济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科教发达、产业兴旺、创新创业活力强劲的现代化创新湾区。

  ——开放湾区。“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基本建成,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体制更加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到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超过11亿吨,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0万人次,世界强企业落户数超过75个,实际利用外资超过50亿美元,外贸口岸进出口总额突破2.5万亿元。到年,宁波湾区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对外交往更加频繁,成为陆海统筹、多元支撑的开放型经济高地。   ——美丽湾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形成蓝绿交织、生态宜居的人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到年,蓝绿空间占比提高到54%,森林覆盖率达到51%,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8%,地表水优良率达到80%,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3.5平方米。到年,蓝绿空间占比继续提升,湾区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成为现代化美丽湾区。   ——幸福湾区。真正实现“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到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7万元,15分钟社区生活圈覆盖率达到80%,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至12.5年,千人拥有医生数达到4.3人,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2.5岁。到年,宜居宜业水平继续提高,社会和谐、环境优美,成为令人向往的现代化幸福湾区。   5、宁波湾区经济的空间布局   推动“港产湾城”融合发展,形成“一核引领、两极支撑、三湾联动”的湾区空间发展格局。

  (一)“一核”引领。即海曙区、江北区、镇海区、北仑区、鄞州区、奉化区等宁波中心市区,是湾区经济核心区。发挥区位优势和高端要素集聚优势,重点突出科技、创新、金融、商务等城市功能,提升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培育壮大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品质生活性服务业,着力打造湾区经济核心城市功能集聚区。   (二)“两极”支撑。是指甬江科创大走廊、前湾新区两大具有较强承载力、聚合力和竞争力的高能级战略大平台,是驱动宁波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前湾新区,位于宁波市域最北端,与上海隔海相望,范围包括杭州湾新区、中意(宁波)生态园、慈溪环杭州湾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园等区块,按照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理念,大力发展智能装备、智能终端、智能电器、智能汽车等产业,打造全省战略性、标志性产城融合大平台,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三大定位: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沪浙高水平合作引领区、杭州湾产城融合发展未来之城。   ——甬江科创大走廊,位于宁波中心城市东部,范围包括新材料科技城、南北高教园区、东部新城、鄞州南部商务区、云龙-东钱湖等区域,立足现有科教资源、创新平台和城市功能,加快集聚国际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和创新人才,打造全省引领性、策源性科创大平台。

(三)“三湾”联动。“三湾”即杭州湾、象山港湾和三门湾区域,是宁波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建成一条产业集群优势明显、生产力布局合理、科教支撑有力、生态环境优良的“黄金产业带”,深度融合全省环杭州湾经济区“一环”总体布局。立足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和发展特点,实施差异化发展,联动推进宁波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杭州湾区域,是宁波当前产业、人口集聚的增长极,要以打造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为统领,建设高水平浙沪合作示范区、高能级先进制造业创新区、高品位文化旅游引领区和高品质产城融合样本区,重点发展智能制造,加快发展汽车、航空、智能家电、生命健康等产业,构建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圈,打造以智能制造为特色的智能经济发展湾。——象山港湾区域,是宁波最具海洋资源特色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港湾,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高水平建设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谋划建设象山港湾国家公园,推动“旅游+”深度开发,发展港航物流、海洋科研、临港装备、滨海休闲、体育运动、健康养生等产业,打造以滨海生态资源为依托的滨海生态休闲湾。——三门湾地区,是宁波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要提高产业环境准入门槛,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新材料、生物医药、冷链物流等新兴产业,全力打造以未来产业为主体的新经济发展湾。

宁波湾区经济的建设任务

  1、建设全国领先的现代产业创新中心

  围绕智能制造、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以技术创新和创业孵化为核心,坚持核心技术突破和商业模式创新并举,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强大合力,建设全国领先的现代产业创新中心,形成“世界科技+宁波产业+全球市场”的发展格局。

  第一,建设技术创新大平台。发挥宁波湾区创新资源富集、产业基础雄厚等优势,加快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促进优势成果顺畅转化,重点建设智能制造、工业设计创新、供应链创新三大创新平台,提升产业技术创新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第二,打造甬江科创大走廊。统筹整合甬江沿线创新创业资源,培育“双一流”高等院校,引入国际一流的科研机构,搭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平台,建设甬江科创大走廊,打造全市高端创新资源集聚高科技地标。以甬江科创大走廊为核心,联动湾区产业创新资源,创建国际化创客新城、科创特色小镇,辐射带动湾区产业创新发展,构建布局合理、定位清晰,多层次、功能互补的协同创新网络体系。

  第三,优化产业创新生态体系。高标准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搭建科技创新成果转移体系,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推进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营造产业创新良好环境。

  2、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

  第一,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产业中心(产业体系)。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结合宁波先进制造、海洋产业发展优势,打造以智能制造为主导、智慧海洋为重点的数字经济产业体系,融合带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品质生活性服务业,通过产业创新重塑宁波智能制造发展新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培育宁波智慧海洋产业发展新引擎,通过模式创新营造最佳商业发展环境。

  打造万亿级支柱产业集群。全力打造绿色石化、汽车制造两个万亿级支柱型产业集群,夯实智能经济产业发展基石。

  打造五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围绕高端智能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软件与新兴服务业等四大产业领域,打造五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智能经济产业发展新动能。

  提升发展千亿级传统产业集群。以关键基础件、智能家电、时尚纺织服装、生物医药、文体用品和节能环保等为重点,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

  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互联网+”云端制造实现制造资源和需求的有效对接、实现设计能力、生产能力和制造资源的共享、互补,打造面向特定行业和细分市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工业云生态系统。

  第二,打造全国智慧海洋创新高地。深入落实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浙江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深刻把握数字经济的新形势和新趋势,紧紧围绕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大力发展智慧海洋关键新技术,培育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新动能。打造海洋战略新兴产业集群,打造海洋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建立智慧海洋大数据云平台,建设智慧海洋军民融合中心。

  第三,打造高品质现代服务业体系。以智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美丽幸福宜居湾区建设需求为导向,以港航物流与现代供应链、现代金融、文化旅游、科技信息、健康养老等五大产业为重点,全面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化、融合化发展,促进生活性服务业高端化、品质化、精细化发展,打造具有湾区特色的高品质现代服务业集群。

  3、建设更具国际吸引力的开放经济新高地

  以投资贸易便利化、港航物流合作、产业科技合作、人文交流等为重点,加快建设“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创新贸易投资体制,培植对外开放竞争新优势,建成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

  第一,打造高能级开放功能平台。参与推进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打造高质量的“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加快建设“16+1”经贸合作示范区。

  第二,探索高水平开放政策创新。深化开放体制改革,实行高水平的投资便利化政策。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快简化宁波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申报流程。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完善走出去服务体系,搭建走出去公共服务平台。

  第三,促进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着力调整优化贸易结构、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升我国外贸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高外贸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外贸持续健康发展。

  4、打造链接全球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

  以世界级枢纽港口、千万级机场为依托,以航线网络、通道网络、多式联运为纽带,建成以公、铁、水、空和管道多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为特征的湾区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全面打造链接全球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

  第一,共建全球枢纽港口集群。充分发挥宁波舟山港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沿海周边港口之间合作,积极拓展浙南温州港、台州港、浙北嘉兴港、义乌国际陆港和其他相关内河港口联动发展空间,打造全球枢纽港口集群。建设世界一流港口基础设施。打造国际先进的智慧港口。布局全球性航运服务网络。提升高端航运服务价值链。

  第二,共建世界级航空机场群

  全面提高宁波空港国际功能,携手上海、杭州等地机场共同打造长三角地区世界级机场群,打造国家级综合空港枢纽,整合周边空间资源,推动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增强空港增值服务能力和集聚辐射能级。加快机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全球航空服务网络。加快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

  第三,完善湾区综合运输通道。打造链接国际、直连长三角核心城市的复合性通道,建立内联外通、综合立体、开放融合的综合运输通道,强化连接“一带一路”能力,推进浙江大湾区融合发展。全方位对接“一带一路”国际通道(甬新欧廊道、甬满欧廊道、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三条陆路国际通道)。全方位建设湾区复合大通道。优化湾区内部交通走廊。

  第四,提升湾区综合运输能级。推进湾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构建智慧高效湾区公共交通系统。建设高效率供应链物流服务平台。

  5、建设更具国际知名度的生态宜居城市

  坚持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建设美好生活品质城,不断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国际化水平,打造彰显滨海特色和更具人文魅力的生态宜居智慧的“国际名城”。

  第一,构建新型城镇体系。按照全域城市化理念,统筹推动中心城区、滨海新城、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发展,促进城乡空间紧凑、集约、融合,形成开放高效、多中心、网络化城镇布局。强化中心城区总部经济、高端服务、现代商贸、创意创新等核心功能。推动余姚、慈溪和杭州湾新区融合发展,优化整合空间布局和资源要素,建设国际化滨海新城,共同打造宁波滨海副中心。推进特色小城镇和特色小镇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着力做好环境整治、村庄规划设计和特色营造。

  第二,建设美好生活品质城。建设智慧湾区。推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服务中的运用。建设宜居湾区。着力提升优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供给,完善公共就业、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住房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向农业转移人口全覆盖。建设绿色湾区,创建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推进生态环境联防联保。

  第三,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强化城市国际化功能。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营造国际化的人居环境。

  6、推进湾区经济发展新举措

  第一,推进区域联动发展。积极对接融入浙江省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战略,联合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机制,争创新时代区域合作新典范。积极主动接轨上海,推动基础设施对接上海。全面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加强与长江经济带战略互动。

  第二,体制创新与政策支持。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强化现代金融支撑。强化人力资源支撑。完善土地制度。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第三,加强规划实施保障。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做好规划协调。加强监督检查。重视宣传推广。

今年湾区经济的工作要点

  1、总体思路

  年,大湾区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围绕一个战略、打造两大平台、聚焦六大领域、推动三大提升,充分发挥港口、开放、产业、海洋等方面优势,发挥枢纽中心引领作用,推动更高质量、更高能级发展。

  ——围绕一大战略,就是紧紧围绕长三角一体化这一国家战略,加速接杭融沪,提升宁波都市区极核功能,集聚沪、杭、舟、台等周边城市人才、资金、科技等要素资源,实现大湾区统筹联动建设新局面。

  ——打造两大平台,以前湾新区、甬江科创大走廊两大高能级战略平台的规划建设为载体,对标一流标准,突出宁波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上的特点,聚焦高质量、现代化、竞争力,切实起好世界级大湾区建设的战略支撑作用。

  ——聚焦六大领域,以大湾区建设行动方案明确的产业提升、科创高地、开放引领、内畅外联、品质港湾、协同共建六大领域建设为总抓手,以数字经济为导向,加快集聚高端创新要素,构建彰显湾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湾区协调联动发展。

  ——推动三大提升,就是以大湾区建设行动方案明确的目标任务为总纲领,着力实现湾区经济创新发展能级再提升、对外开放整体水平再提升、宜居宜业湾区品质再提升三大阶段性目标,加快推进世界级大湾区核心城市建设这个总目标的实现。

  2、重点任务

  8大重点工程

  (1)、湾区跨区域合作工程。一是加强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对上衔接,积极对接国家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强化市级相关规划研究。二是围绕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推动落实与上海七个领域的专项合作协议,推进浙沪合作示范区建设。三是推进与杭、绍、嘉等环杭州湾城市的一体化协同发展,争创杭州-宁波综合性产业创新中心。

  (2)、“万千百亿”培育工程。一是以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创建为目标,加快培育“”万千亿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二是培育“千百亿级”企业主体,联动落实企业扶强扶优措施,深化打造“龙头企业-骨干企业—高成长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小微企业”梯次发展格局。

  (3)、“科技领航”工程。一是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两区”建设。二是培育建设国科大宁波材料工程学院、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等一批“国字号”大院大所,布局建设甬江实验室。三是推进实施“科技创新”重大专项,攻克核心关键技术,研发重大战略性产品。四是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小升规”。五是加快创新人才集聚,办好宁波人才科技周等活动。

  (4)、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工程。一是聚焦重点行业发展,以高端化、融合化为重点,培育共享经济、高端楼宇经济等新业态发展优势。二是加强平台载体建设,在大湾区范围内重点推进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建设,大力推进航交所、跨境购等10大功能性平台建设。三是加快推进宁波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等国家级平台建设。

  (5)、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一是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发展5G商用、北斗应用、智能港航、数字新零售等前沿产业和新兴产业。二是按照省里统筹布局,率先推进与杭州、绍兴地区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应用一体化先行先试。三是推进全省“智慧海洋”核心区建设,统筹推进航运大数据中心等智慧海洋工程建设。四是促进政府数字化转型,拓展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市场监管、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智慧治理,在医疗、交通、文化等领域建设智慧化平台。

  (6)、“国际化湾区”建设工程。一是深化“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和“16+1”中东欧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谋划创建中国-意大利(宁波)园区,推动中东欧博览会升格工作。二是推动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年度进出口、出口在全国占比份额力争有所提升。三是优化海关通关监管服务,优化海关放行机制,争取在宁波口岸试点开展国际转运集拼业务。

  (7)、“四港联动”工程。一是协同打造国际一流强港,加强宁波舟山港资源整合,共建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开辟国际集装箱新航线,加强与国内外港口、企业的战略合作。二是建设国际化航空港,加快机场三期工程建设,深化宁波栎社综合交通枢纽方案研究,完善空港配套设施,提升联运服务能力。三是以宁波舟山港和栎社机场为“双核”,加强海、空、陆和信息港“四港联动”,建设航空物流空陆联运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港口物流公水联运无纸化项目全面投入运营。

  (8)、“幸福湾区”建设工程。一是加强湾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湾区“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行动”;强化垃圾分类和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行动,推动湾区经济社会循环化建设;推进河道系统治理和“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二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社区建设,开展未来社区样板工程建设,深化居家养老服务,促进就业创业和社保精准扩面。三是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推进大运河遗产保护与利用。四是开展海绵城市示范工程建设。

  15大重点平台

  1、打造5大高能级战略平台。聚焦湾区经济发展能级提升,高水平谋划建设前湾新区、甬江科创大走廊、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中国(浙江)自贸区宁波片区、宁波临空经济示范区等5个牵引大、能级高、潜力足的战略大平台,并将核心启动区块或重点发展区块作为“万亩空间、千亿量级”产业平台培育的重点对象,率先建设成为支撑大湾区建设的高端平台和重要增长极。

  2、提升发展10大产业平台。充分发挥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引领作用,强化协同创新、产业链整合、集群化发展、数字化改造,加快推动各类开发园区整合提升,重点提升发展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余姚经济开发区、慈溪滨海经济开发区、奉化经济开发区、宁海经济开发区、鄞州经济开发区、镇海经济开发区、前洋经济开发区、望春工业园区等产业发展平台。

  50大重点项目

  突出项目引领带动作用,滚动推进50个具有全局性和引导性、总投资规模达.2亿元的重点项目,争取完成年度计划投资.5亿元,有力支撑湾区产业提质、通道建设、品质提升等各领域发展。一是以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增强湾区发展动力为导向,积极谋划研究储备项目,扎实推进沪嘉甬铁路、会展中心等11个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二是以稳投资、增后劲为目标,争取大榭石化五期、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材料工程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等10个重点项目顺利开工建设。三是以抓进度、促投产为目的,加快大榭石化馏分油四期、宁波栎社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等29个项目建设进度。









































国内著名白癜风专家
白癜风爱心传递分享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boshizx.com/nbxw/860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