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下的宁波晒盐人,将海水与汗水酿成果实
柴米油盐酱醋茶,盐虽排位第四,
却是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必需品。
作为古越的一方濒海之地,
宁波产盐的历史可谓悠久。
从而孕育了宁波丰富的盐文化。
史料显示,早在公元前470多年前,今(余姚)翠屏山丘陵北麓,远在古余姚立县前,于其境内之濒海地带,已存海水制盐。
宁波人先祖从最原始的刮泥淋卤、摊灰淋卤做起,制造出卤水,再利用铁盘、篾盘或锅盘,进行煎煮,海水变成卤水,卤水又转化成为白色的食盐,称之为煮海。炎炎烈日下,他们光着几近赤裸的身子,含辛茹苦地摊泥、刮泥、抄泥、集泥、挑泥、治漏、淋漏、藏卤,再在灶膛中煮盐。天外有烈日,棚内有烈火。锅里的卤水变成了白花花的盐,盐工身上流淌的汗水,也在黝黑的脊梁上凝结出一层层盐花。
历史上,宁波是盐的故乡,悠久的历史和发达的盐业,孕育了宁波丰富的盐文化。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在北仑担任盐政官时,深知盐民劳作、生活的艰苦,他在昏暗的盐衙里,埋头写下了著名的《煮海歌》:
"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输征。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风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溜成卤……"。
因与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宁波的地名,也因此深刻地打上了盐文化的烙印。如宁波市区从前的盐仓巷、卖盐桥、咸宁巷,慈溪的盐仓山、龙头(盐)场,余姚名称来历中的"越人谓盐曰余",象山的卖盐弄、盐仓,鄞州的咸祥,北仑的盐司后、咸昶("盐厂"之谐音)等。
此外,宁波人口中的老话、谚语、歇后语,如"春雨淅淅,饿煞晒盐人"、"酱里没有下错的盐"、"儿多母苦,盐多菜苦"、"盐店失火—烧包"、"盐堆里爬出来的人—闲(咸)话勿少"等,都渗透着一股咸咸的盐味。
对晒盐人来说每年气温最高、阳光最猛烈时,就是他们最忙碌的时节。光照越猛烈,晒出来的盐品质就越好。
▼
在晒盐的季节里,清晨五点多,宁波北仑白峰镇港口村外峙岛,盐工们就已开始工作了。
外峙盐场始建于年,占地亩,每年的七、八、九三个月是最好的晒盐季节。海盐晒场依地势落差逐级浓缩海水,以梯田形式排列,每组方格高低差约为20厘米,这样从沉淀池到最后的晒盐滩地一共相差了约2米。
提取海盐首先会用水泵把海水灌入沉淀池,沉淀杂质约一天后,由沉淀池流入晒盐滩地。大约气温在摄氏23度到25度,海盐就会开始结晶。一般在夏天天气炎热的时候,特别是在七、八、九月晒盐最繁忙的时候,4天时间就可以从海水中提取到海盐了。
▼
象山的晒盐技艺已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象山制盐的历史可追朔到汉代,汉在浙江置郡国盐官。唐代初年,《新唐书?地理志》载:台州临海县"有铁、有盐",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当时是土法零星制盐,即直接将海水煎煮,古称"熬波"。北宋时期,政府置官办玉泉场,习用煎灶,以铁盘为主,煎盐结晶。元、明时期铁盘与篦盘并用,《两浙盐法志》载:明嘉靖六年,玉泉场有灶十六座,其中篦盘三副,铁盘十三副。
清嘉庆以前,制卤用刮泥淋卤和泼灰制卤二法,以泼灰为主,到清康熙二十年()左右,废铁盘,改用铁锅,清末引入缸坦晒制,成为象山境内主要晒盐的方法,是传统盐业生产工艺的一大变革,并一直沿用至上世纪50年代。年开始试验平滩晒制,年后逐步改造原灰晒盐田为滩晒,年以后全面实行,这是盐业制法的又一大变革,成为象山晒盐的主要方法。
上世纪80年代初期起,传统晒盐赖以存在的场所逐渐消失,多种现代化的机械正在不断取代传统的加工器具,但晒盐作为传统技艺,有多方面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应该被传承和保护。
/海水蒸发结晶成盐,
盐与盘中餐一样“粒粒皆辛苦”。
盐场的美景背后,
是盐工晒盐制盐的艰辛劳动。
而晒盐作为一种传统的技艺
更是需要我们去传承。/
北京白癜风治疗白癜风医院治疗白癜风有效方法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boshizx.com/nbtw/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