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老底子小吃三绿精灵
前些日子写了两篇关于宁波老底子的小吃,朋友就向我反映宁波怎么也有这么多面食,像汤圆面的;年糕面的;米馒头面的;灰汁团也是面的!是的,这边很多的糕点都是糯米做哒。今天还是讲面的,但是今天讲的几样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看上去都是绿油油的。
废话不多说,第一位:金团(青金团)
肯定有人问了,金团,金色的呀,怎么绿啦?那我们看看照片再说。
(喜字青金团)
金团是浙江东部一带城乡妇孺皆知的汉族传统名点,也是宁波十大名点之一。青金团:“青”是艾草的嫩头,“金”是松树的花粉,“团”就是圆圆的有着各种美丽图案的饼。
旧时候,宁波有许多制作金团的糕团店,但以赵大有制作的龙凤金团最为有名,称“赵大有金团”。龙凤金团形圆似月,色黄似金,面印龙凤浮雕,显示吉祥、团圆。
(赵大有金团)
大凡宁波民间祝寿和大办喜事时,都要用“龙凤金团”招待客人,平时则作为馈赠亲友的礼仪食品,很被人们看重(现在是很少了,用到最多的时候是家里老人过寿送金团和油包给街坊四邻)。
估计你们做的机会是不大了,真的是需要千锤百炼的样子,这里简单的讲下哈:
1、做馅,一般都红豆沙的,有黄豆沙的,有瓜子仁金桔的,貌似我也就吃到过这些。具体做法我就不展开啦。
2、打糕,把泡过水的粳米、糯米磨粉烧熟,然后进行大家比较熟悉的用木槌击打,直到米变成面团。如果做的是青金团,打的时候还要加入艾草。
3、掐馅,把面团掐出一个个的包入馅料。
4、裹松树花粉,这也是金团叫金团的原因。松树花最诱人、最迷人的便是它闻起来有一股特别的清香,吃起来有特别的甘甜,那种味道在以后的日子里随时可以记得起来。松花粉好吃,可松树花难采,因为低矮的松树太嫩了,没有花,一般要在较大的松树上才有;花开过了的,不采,因为那里边已没有花粉了;花穗还青的,也不采,因为很难晒出花粉来,要采就采那些金黄色的饱满的花穗。每年清明前夕,是上山采松树花的时节。
5、压模,将金团压进模具中,浮雕出各式各样的花纹图案,来让这一美食成为真正的艺术品。
估计你们看的都晕了,上图可能会清楚点。
(打糕)
(包馅)
(裹松树花粉)
(压模)
不知道你对金团是否有所了解了呢?
接下来说下一个:青麻糍
(青麻糍)
青麻糍其实和金团的差别就是一个没馅,一个有馅。但是麻糍还是有它自己的味道,和吃法。那下面我们来借助一位宁波记者朋友的文章,好好了解下宁波的青麻糍。
艾草,宁波人也叫作艾青、青,它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有较为浓烈的香气,其适应性强,普遍生长于路旁荒野、草地。它的分布很广,除极干旱与高寒地区外,几乎遍及全国。艾草有药用价值,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食物原料,还可以当作天然植物染料使用。阳春三月,在东钱湖绿野村,许多人家正忙着揉搓艾青,它们将要被用来制作传统食物—青麻糍。糯米磨粉蒸熟,加上煮烂的艾青,再放入石臼用石杵进行上百次的捶打……村庄里仍旧保持着最原始的制作工艺。我们找到了67岁的史仁昌,他和老伴制作青麻糍已经有三四十年,这是一项辛苦且不赚钱的工作,20斤的青麻糍要花费二老2个多小时时间(不包括之前的原料准备),一斤青麻糍的市价是10元钱,除掉成本,两人忙活半天也就赚一点辛苦费。让人直流口水的宁波麻糍究竟是怎样“炼”成的?一起来看看吧。
蒸先给糯米粉加水,再慢慢搅拌均匀。等灶台上的水煮开,放上蒸笼,把搅拌好的糯米粉一层一层放入蒸笼中,如果一齐放进去,则会导致无法蒸熟。待糯米熟后,再往上放洗好的艾青(艾青本身有苦味,需要经历多次搓洗),蒸一会就可以出锅了。灶台是用柴火烧的,火力充沛,蒸笼下沸腾的水,不一会儿就扩散出水蒸气,糯米的香味围绕在整个工作间,沁人心脾。
捶糯米粉和艾青蒸熟后,接下去就是最重要的环节—捶打。这需要夫妻俩一同配合才能完成。老伴把蒸好的糯米粉团放入石臼,史师傅则将艾青和糯米团搅拌均匀,再倒上几斤白糖。准备妥当,史师傅挥舞石杵,每挥一下,老伴则快速伸手将糯米团翻个面,以保证捶打能够均匀。捶打需要持续至少上百下,夫妻俩都戴着帽子,他们解释,这是为了保证卫生。
擀铺上干净的木板,撒上黄色松花粉(作用是防止粘连,松花粉本身也很有营养),将捶打完毕的糯米团放在上面。木板两端各有两个小孔,史师傅拿来两条长条木板,正好可以嵌进去。他说,木条的高度就是到时麻糍的厚度。史师傅先用筛子给糯米团撒上一层松花粉,然后拿起一根擀面杖开始慢慢擀这个巨大的青团子。没多久,就擀成了长方形,高约1厘米。
剪最后一道工序是冷却后,用剪刀将麻糍剪成片。史师傅夫妇剪的是菱形,这个样式要比方形的好看、好卖。成品后的麻糍透着丝丝艾青特有的清香,放进嘴里咬上一口,滑溜溜、软绵绵,糯米和着白糖的甜味、松花的香味、艾青的清香,带来一种久违的熟悉的传统记忆,令人神迷。
吃史师傅说,青麻糍不用加什么东西,直接吃就好。如果一下子吃不完,放上几天也不会坏,但口感可能会稍差一些,用平底锅加热一下即可,不用放油。由于冷冻技术,事实上现在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青麻糍,但是,每年吃青麻糍最合适的季节还是在清明前,为什么?新鲜呗。东钱湖的十里四香,沿街都是各种卖青麻糍的,来玩的朋友不妨买上个10块钱的,三四好友一人一片,其乐无穷。
讲完青麻糍,我们再来讲一个他们的好兄弟,他叫清明果子。
(热气腾腾的清明果子)
你也可以叫它青团,不知道你们是否还记得当时的上海杏花楼的网红青团,每天排着长队还买不到,而且价格还贵的离谱,没错,就是这家伙。
(两款网红青团)
你们肯定又要说我了,这明明是上海的!怎么变宁波啦?小编只能呵呵了,上海有多少是宁波人,又有多少菜是从宁波传过去的。哎呀想想都有点自豪。
这货看起来比前两者都要有亮好多,估计清明前后南方超市里也会大量出现,仿佛近几天超市到处充斥着月饼是一样一样的。
现在店里做青团,有的采用浆麦草,有的采用青艾汁,也有用其他绿叶蔬菜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而更多被人用当作春游小吃。
至于做法,往下瞅:
麦青加少量水,放入搅拌机,打成青汁。将麦青汁(或艾草、浆麦草、马兰头等绿色食用植物)加少量盐,入锅中煮沸,去除涩味。把青汁趁热混入糯米粉后揉成面团。将粉团和豆沙分成数量相等的小剂子。将喜欢的馅料包入粉团中,搓圆,放入刷油或者垫粽叶的蒸屉中,蒸20分钟左右。
今天终于把这3个糯糯的家伙说完了,其实还有一个叫粉鸭蛋,其实和金团是一样一样的,所以就不说了,今天就说这么多,别吃多了消化不了。我们下期再见。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boshizx.com/nbtw/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