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一区三高地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未来

甬江实验室,在5月19日召开的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正式揭牌。

中国宁波网记者时晓竹

1月12日,甬江科创大走廊迎来宁波市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部发文批准宁波大学建设省部共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因子与风险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

3月3日,宁波“十四五”规划发布,指出“十四五”期间将集中力量建设甬江科创大走廊,打造以甬江为主轴的创新带;

3月17日,全省扩大有效投资重大项目集中开工,鲲鹏生态产业园亮相;

3月27日,宁波城市大脑正式启用运行;

5月19日,甬江实验室揭牌;

5月25日,诺丁汉大学卓越灯塔计划(宁波)创新研究院正式入驻宁波国家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

……

甬江科创大走廊区域局部景观。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指挥部供图

开启宁波未来之门的“创新之钥”——甬江科创大走廊的打造又传来重磅消息——

今天(5月31日)上午,宁波举行新闻发布会,就《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发展规划》作情况介绍。

这也是继去年11月底空间规划发布后,甬江科创大走廊在蓝图擘画上又迈出重要一步。

《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发展规划》发布会现场。金鹭/摄

“相比空间规划,发展规划则更为具体、细致。”甬江科创大走廊指挥部有关负责人解释道,这就好比造房子,前者画出图样、确定每个空间大致功能;后者则关乎如何建造,并如何实现这些功能。

这份发展规划,规划期为年,远期展望至年,明确甬江科创大走廊的总体定位是“长三角地区具有全球影响力引领性科创策源地”。在这一总体定位之下,未来甬江科创大走廊将全力打造“一区三高地”,即:全球新材料科创高地、全国工业互联网科创高地、全国关键核心基础件科创高地,长三角创新创业生态最优区。

记者注意到,这也是甬江科创大走廊首次正式提出“一区三高地”的定位。

按照规划,到年,重大科创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前沿引领性科创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产业升级加速器、未来产业孵化器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大走廊科创功能形态基本形成,基本建成长三角区域性科创策源和发展高地。

到年,科创策源能力和产业技术服务功能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在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关键核心基础件等领域涌现一批全球领先的科研成果和技术领军企业,创新溢出辐射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展示宁波科创实力的重要窗口。

为了顺利完成前述目标,规划提出了“五双五动”发展路径,即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产业链与创新链“双链互动”、内部组团创新网络与外部合作创新网络“双网带动”、人才资源和资本要素“双源撬动”、自主创新示范区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双自联动”。

甬江科创大走廊空间规划图。

一廊两片多园

近期重点推进12个特色园区

此前发布的空间规划中提到,甬江科创大走廊将打造“一廊双片”的总体空间布局。而此次发布的发展规划,则进一步提出,未来甬江科创大走廊将构建“一廊两片多园”的空间结构。

“一廊”:甬江科创廊道以甬江两岸为主轴,近期沿甬江南北两片率先部署高端功能集聚的核心区,远期向宁波市域、周边城市互动拓展延伸,从区域边界明确的科创廊道转向共享开放的创新经济带。

“两片”:大走廊核心区平方公里,北至镇海大道,南至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西至三江口余姚江河岸线、南高教园区学士路,东至S骆霞线北仑段。其中,北部片区83平方公里,南部片区53平方公里。

北部创新片:以宁波新材料研发园、中官路双创大街为核心,打造优势、先导产业链,突出科技成果转化,抢占新材料科研高地。

南部创新片:以创智钱湖创新交流功能板块为核心,攻关重点领域的理论创新及技术应用,打造智能制造研发高地。

“多园”:通过创新要素集聚和产城融合发展,进一步打造具备不同功能的特色园区,形成一批“科创微城”,成为引领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功能平台;近期重点推进12个特色园区建设。

近期重点推进的12个特色园区。

重大平台驱动

增强创新浓度

规划要求,甬江科创大走廊瞄准世界前沿科技,以“增强核心区域创新浓度、辐射带动区域创新发展”为原则,聚焦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充分发挥高层次创新主体作用,形成一批原创性、标志性、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助力全省自主创新能力大提升。

其中包括——

建设甬江实验室,全力打造新材料科创高地;

完善“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中外合作大学”高水平大学体系;

建设若干校企地共建共管共享的工程创新中心;

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建设专业领域产业技术研究院;

加强与大走廊外部研究院开展合作,推动资源协同创新;

实施甬江科技攻关计划,发挥宁波籍院士硬核创新实力等。

聚焦核心技术突破

建高端化创新型产业链群

规划称,将聚焦宁波有基础、国家有需要、市场需求大的主要领域,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瞄准高成长性、高附加值、关键核心的产业方向,强化与国家自创区和自贸区联动发展,充分发挥创新功能单元作用,建设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高端化创新产业链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浙江实践贡献力量。

主要建设前沿引领的新材料产业链群、特色鲜明的工业互联网链群、高级现代的关键核心基础件产业链群、高端新兴的生命健康产业链群、功能完善的创意设计产业链群。

规划特别强调,建设产业链群,要充分发挥创新功能单元作用。针对大走廊范围内存在空间资源碎片化、高新产业规模小、高能级平台少等发展短板,将以区块小单元为切入口,以“条抓块统”的方式精耕细作。

甬江实验室启动区一期地块。

突出“高精尖缺”

打造全国人才生态最优区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

规划指出,甬江科创大走廊将围绕打造全国人才生态最优区,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快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形成高素质人才引领高水平创新驱动发展格局。

做法包括——

引进一批处于世界科技前沿、具有国际顶尖水平的“掌舵领航”型人才;

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

培育一大批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实用型高技能人才和专业化技术经纪人;

将浙江宁波东钱湖院士之家(宁波院士中心)、浙江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引智平台打造成为具有重要区域影响力的人才发展高地。

完善长三角企业海外人才互通机制,提升面向长三角的海外人才就业服务功能;

建立满足不同层次人才安居需求的政策体系。

浙江创新中心。

构建科创服务全链条生态体系

营造宜创宜业宜居新环境

甬江科创大走廊将聚焦构建“转移转化+知识产权+孵化育成+开放合作”的科创服务全链条生态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开放协同合作,加快形成科创服务网络。

规划对优化科研成果转化机制、谋划建设前沿技术转移中心、优化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培育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提升检验检测技术服务水平、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推进创新联盟建设、建立科创资源开放共享机制等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此外,在完善人才创新激励机制、建设宁波科技金融服务对接平台、完善科技企业投融资体系等方面,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位于东钱湖畔的宁波院士中心。

人才如何能引得来,留得住?打造高品质宜创宜业宜居环境很关键。

基础设施方面,构建内畅外联的交通圈、布局建设智慧化基础设施,形成由轨道交通、快速路、过江桥梁、城市道路等构成的综合型片区交通网络。

公共配套方面,吸引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落户大走廊区域;高水平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打造世界级滨水岸线;完善高端生活休闲服务配套,加快推进河海博物馆等设施建设等。

此外,还将提升营商环境国际化水平、推进创新街区建设、丰富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打造长三角一流营商环境的范本,活跃创新创业社会氛围。

大走廊区域高质量开发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制度保障。规划称,将实现实“规划统筹、项目统管、平台统建、要素统配、政策统一”,加快推动大走廊成为科创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田。该部分包括,强化统筹机制、健全规划管理机制、完善项目招引管理机制、优化资源管理要素配置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5大方面、16个子方面。

本文来源:宁波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boshizx.com/nbzw/85329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